杭州日报讯 说起曲院风荷,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源自视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或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过,对于一部分老杭州人来说,曲院风荷曾经是一个足以让人流口水的地名,在那个地方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不是荷花香,而是烧烤独有的烟火气。
在杭州的城市记忆中,曲院风荷的烧烤是“舌尖上的西湖”中较为特殊的一笔。尽管这一笔已经成为过去式,但对于享受过那种湖边野食的人来说,一个烧烤灶,几袋烧烤料,七八好友围坐烧烤,就是那个时代最潮的休闲方式。
当年的水杉林还在,曾经的味觉符号却已隐没,而曲院风荷烧烤的故事,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无到有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用鲁迅先生的这一名句来描述曲院风荷烧烤的“诞生”,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曲院风荷本来是没有烧烤区的,自发前去烧烤的人多了,才有了最早的烧烤区。
朱晓峰,西湖景区灵隐管理处工作人员,1983年曲院风荷开园时,他便在那里工作,而他对于曲院风荷烧烤的记忆,还得再往前推10年光景。
谁是曲院风荷第一个烧烤者?这个问题的答案已无从考证。不过,老朱很明确地说,上世纪70年代,曲院风荷就有人在烧烤了。当时,他还在马市街读书,经常会和哥哥姐姐或者同学到曲院风荷烧烤。“那个时候,烧烤的位置不是在后来大家熟悉的密林区,而是在现在风荷御酒坊的位置。”老朱说,当时的烧烤区是一片树林,没有什么建筑物,场地也开阔,很适合烧烤,“几乎都是中小学生结伴来烧烤,大家各自带点青菜、年糕之类的,集体动手,搭灶台、捡柴火,做一顿吃吃。”
为什么那个年代的青少年会去曲院风荷中的这块林地烧烤呢?因为那里有很好的“后勤保障”。当时,林地旁就是部队驻地,驻地官兵很热情,学生们用自来水洗菜洗碗都不受限制,所以,大家都乐于去那里烧烤。那时候的家庭子女多,孩子们从小就自理能力强,男孩砍柴生火,女孩摘菜下厨,曲院风荷的“第一代烧烤区”就这么被他们带热了。“我读书的时候,大家带的烧烤材料都蛮简单的,能弄几块年糕就很开心了。”老朱说,“等我到曲院风荷工作的时候,看到小孩子带的食材就越来越‘豪华’了。”
上世纪90年代:“烧烤盛世”来临
一座难求,还带旺了其他游乐项目
1989年,曲院风荷公园在密林区做了一次提升改造。正是这次改造,拉开了之后十几年“烧烤盛世”的大幕。
现在曲院风荷的密林区里满是高大挺拔的水杉,这片区域是有来头的。早前,西湖疏浚挖出来的淤泥都堆积在这片区域,因此,这片区域的土质松软,人走上去就像踩着海绵。1989年,公园在这里建造了21间小木屋,并在邻近的湖边造了码头、儿童乐园,作为特色休闲项目对外开放。由于当时的烧烤已经有些名气,公园也看好这一项目的发展前景,便将它作为正式项目来经营,开辟出曲院风荷的“第二代烧烤区”。“烧烤区的面积比原来大多了,有8亩到10亩地。我们提供炉灶出租,一开始只有20套,后来慢慢增加到100套。最早我们还是用柴火,1995年之后,我们改为提供白炭。”老朱说。
上世纪90年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远没有如今那么快,围炉烧烤可以玩上一整天。很多时候,人们早上9点半来到曲院风荷,准备好食材,在公园里转一圈,然后边烧烤边闲聊,到下午4点多还未必肯走。随着到曲院风荷游玩的人越来越多,烧烤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烧烤位经常一座难求,特别是法定节假日和周末,必须提前电话预定,若是“临时起意”,就只能站在边上看别人吃了。
烧烤还带旺了公园其他游乐项目。“那阵子,电瓶船的生意好得不得了,都是人等船,从来没有船等人的。”一位电瓶船售票员这样回忆当年的红火景象。
推荐阅读
受捧背后:一代年轻人的社交选择
娱乐匮乏的年代,这是一种潮范儿
现在的孩子可能会觉得奇怪:如今的杭州,烧烤店随处可见,中式的、日式的、韩式的、西式的,为什么当年杭州的年轻人会这么喜欢烧烤呢?
上世纪90年代,城市生活远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多彩,休闲娱乐项目很少,朋友相约出门基本就是看看电影、逛逛街,或是去公园走走。另一方面,当时的餐饮门类也比较单调,街上最多的是面店、馄饨摊。烧烤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之余,也刷新了人们的味觉认知,继而成为当时年轻群体中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林夕曾是曲院风荷烧烤区的常客。上世纪90年代初,林夕还在学军中学读初中,每年劳动节,她都会和同学们去曲院风荷烧烤。她记得,那时候,要说西湖边的烧烤场所,曲院风荷是独一份的。“去烧烤的人很多,每次都要赶早去抢烧烤炉。烧烤的食材都是大家提前一天分工买好的。”林夕回忆,当年有个男生,专门负责腌制鸡翅等肉食,因为男生的妈妈手艺很好,即便当时没有专门的烧烤酱料,她也能把肉食腌制得又入味又香,“那时候的烧烤炉是长条形的,得向公园租,串菜的铁签也得租,碳还是在公园买的。我记得第一次生火,我们生了好久,后来才越来越熟练。烧烤区旁边有秋千、假山,烧烤完了可以去荡秋千、爬假山,这在那时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
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当时的年轻人没几个不知道曲院风荷烧烤的,结伴去曲院风荷烧烤一回几乎成了他们“打卡式”的人生经历。
由于生意实在太好,不少人订不到场地,曲院风荷的烧烤潮流开始向其他景点扩散。起初,距离曲院风荷不远的杭州植物园开出了烧烤区,后来,九溪也推出了烧烤区。人们的选择开始多样化,但要论西湖边的“烧烤界一哥”,还得数曲院风荷。
曲终人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口腹之欲?我们更爱这片绿水青山
有道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曲院风荷烧烤也有散场之时。
进入21世纪,不少杭州人出游经过曲院风荷时,还能闻到伴随湖风飘来的烧烤香味——大家不知道的是,这股香味即将“退市”。其实,2000年前后,有人对曲院风荷烧烤提出了异议:烟气对环境有污染。朱晓峰也记得,上世纪90年代,烧烤区正式开放不久,公园就采取了“场地轮转”的方法,将烧烤区划为3块,每隔半年便要换一次地方,为的就是保护烧烤区的树木健康生长。“我们搞园林的,对环境还是很敏感的,知道烟气对植物有影响,同时,烧烤的油污对土壤也有影响。”老朱说,“只不过,那个时候,人们对大气污染还没什么概念。”
随着环境保护成为杭州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保护大气、保护西湖水的理念深入市民心中。2002年,曲院风荷烧烤区放弃白炭,改用电加热。到2008年,曲院风荷烧烤区正式关闭,曾令一代人食指大动的烟火气最终消散于西湖边。
对于曲院风荷烧烤,总归还是有人记挂的,这里头还有一段小插曲。在曲院风荷后来的提升改造中,公园对原烧烤场地也进行了重新设计,专门留出了几个用条石铺成的灶位,有的还带小亭子。“当时考虑到如果以后恢复烧烤区,这样的设计比较实用。不过,大家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我们也觉得没有必要再恢复烧烤区,当时的那些设计就成了现在供游客休息的设施。”老朱说。
如今,曲院风荷的密林区里,除了那些高大水杉,再也找不到当年烧烤客围炉而坐的影子。湖风吹过,尽是自然的味道,游玩的趣味,从未因为烧烤的消失而减退分毫。
对于曲院风荷烧烤,你是否也有着自己的记忆?如果你还保存着自己当年在曲院风荷烧烤的照片,或者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欢迎你参与“西湖上新了”第一季第一期围绕曲院风荷的交流互动,与所有热爱西湖的人一起呈现不一样的“西湖十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