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市场的环境让商户们挺满意——
等白手套晾干,我们就搬
钱江晚报 首席记者 鲍亚飞 文/图
这些手套见证了海鲜生意人的日子。
来来往往的顾客,忙碌不停的店老板,市场里依旧热闹。市场狭小的走道两旁,依旧满是箱子、冰柜、摊位,各色鱼、虾、蟹、蚌、螺……琳琅满目。
这是近江海鲜市场,全名叫杭州近江水产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它不是普通意义的小菜场,而是云集了杭州各路批发商分销商的专业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杭城有九成以上的宾馆酒店在这里做农副产品的采购。
昨天它繁忙如昔,但这是它营业的最后一天。从今天开始,市场将搬到附近的华东家具市场3号馆临时过渡。四个月后,也就是今年8月15日过渡结束后,市场将搬迁新址。
不知不觉间,这处杭州人的舌尖圣地,与我们相伴23年。
再见
最后一天,生意依然热闹甚至更好
昨天中午11点多,钱江晚报记者来到近江海鲜市场时候,外部有一些房子已开拆了,但依旧很多商户在忙着做生意。三文鱼、龙虾、海蜇、扇贝、象拔蚌,该有的海鲜都有。
走路的、骑电瓶车的,搬货的、谈价的,人来人往——丝毫感觉不到“拆”字背后的紧张。
只有悬挂的横幅和红油漆写的“拆”字,提醒着大家,市场马上就要成为历史了。
“有些人已经搬过去了,没有搬的也是因为新摊位在装修,我们大概就1日下午过去。”明发海鲜的工人说,他们摊位十来个平方,平时销售四五十种海产品。基本上,在杭城饭店里销售的海鲜,他们这里都有,“那个澳洲鲍鱼,两百五六十块钱一斤,销量也很不错。”
大部分海鲜档口的老板都认为,31日当天的生意和平时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有些摊主甚至觉得,因为周末的关系,这一天的生意要好于工作日。
推荐阅读:
追忆
熟悉的味道,很多人的青春和这里有关
端着盒饭,店员于琴(化名)好像有点心不在焉。她熟悉了这里的每一种海鲜、地上每一块漏水砖、周边档口的每一个雇员。她熟悉并习惯了这里的气味,这里讨价称斤的声音,但现在,要离开了。
“2000年到这里来工作的。”于琴说,她刚来这个海鲜摊位的时候26岁,刚结婚,如今孩子都上大学了。平时她很少出去,要么在家里,要么就在档口。出去几天办事,她都会想念这里的气氛,“快20年了,我的‘年轻’都在这里。”
和于琴一样,很多人都在这个市场一干就是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他们因为这个市场而在杭州安家立业。
同样,很多食客的青春也被近江海鲜市场记住了。“每年过年我都来买澳龙,给爷爷奶奶家、叔叔婶婶家,都要买一只。早两年,是跟着爸爸来买,现在爸爸说你自己去算了,我在家烧饭。”食客李新如是说,他说像他这样的杭州人一定不少。
“朋友来了,我首选到这里买海鲜。”食客朱丽丽笑着说,自己的烧菜手艺,就是靠近江海鲜练手练出来的。
下一页:看到过渡市场的环境,商户们的担忧慢慢缓解下来
未来
看到过渡市场的环境,商户们的担忧慢慢缓解下来
商户们要搬的过渡市场就在边上,隔着一条小路,步行两三分钟。
这里的二楼就是个农贸市场,一楼一个大区域已经腾空,就是接纳海鲜的地方。不少摊位正在装修,很是热闹,搬东西的声音、水流的冲击声、电焊火花声,融成一片。
心急的商家已摆好了冰冻海鲜的货架,动作慢的商家还在给客户打电话——“对,是的,搬了,就隔壁一楼,进大门右拐,走到底……”
“这里的环境要好一些,但就是担心老顾客会找不到摊位。”一个正在给玻璃缸消毒的店员说,只要保证海鲜的品质,做好服务,时间稍微长点之后,生意会回到正轨。
看到过渡市场的环境,商户们的担忧更是慢慢缓解下来。过渡用的市场比老市场的环境要好许多,明亮的灯光、流畅的下水、高效的管理……而且这两层楼的市场甚至还有电梯。
不少商户在采访中对记者表示,对过渡市场的环境挺满意。而且市场中商铺也各不相同,大的有20多平方米,小的大概六七平方米。看得出来,新市场虽是个过渡的市场,还是综合考虑到了商户们的具体需求。
离开过渡市场,经过老市场的时候,钱报记者在老市场一家商户的门口看到了一架子正晾着的白手套。老板说,海鲜生意离不开手套,这些手套见证了他们的经营和日子,要好好清洗晾干。“等手套晾干,就去新市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