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装一部电梯有多难?难题究竟出在哪?
破解加梯难题 不妨听听这些经验之谈
四个步骤看似简洁清晰明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每一部电梯背后都牵扯着十多户家庭,每一户家庭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考量。俗话说,众口难调,因此,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这项工作必然不是一条坦途。
从《实施意见》出台至今,将近一年过去了,各主城区累积真正投入使用的电梯有92台,从数量上来看,并不算多。
加装电梯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工作牵涉面广、技术性强、民意统一难,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五花八门的难题。以上城区望江街道为例,耀华、近江东园、近江西园、婺江、清泰门、在水一方、徐家埠七个社区,咨询过加装电梯的单元数有119个;民意征集超过三分之二以上赞成的单元数只有21个;通过联合审批的单元数只剩10个;目前已完成加装的单元是2个,正在施工的有8个。
从119锐减至10的数据,反映出从有加装电梯的想法,到完成加装并投入使用,其中的难度确实不小。
这当中主要存在的困难在哪些?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记者采访了一些参与加装电梯工作的牵头人、街道社区的相关负责人,听听他们的一些有实践意义的做法。
问题 1: 民意难以统一
作为近年来杭州第一项由群众自行发起、自行筹资实施的民生工程,加装电梯不同于以往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工程项目。它坚持“业主主体”原则,若业主意见无法统一,加装电梯从开始就无法推进。据悉,望江街道因业主反对无法安装的单元数就高到86个,近八成“装梯计划”在民意征集阶段就泡汤了。
“担心出现采光、通风、噪音等问题,一般来说一楼、二楼业主反对的声音较多。”望江街道加装电梯工作相关负责人陈江表示,“我们街道的小区是学区房,为孩子上学搬来的新业主也比较多。担心孩子乱按电梯带来的安全隐患,年轻父母对于加装电梯也会有所顾虑。”
为了解决民意统一难题,《实施意见》中,将原“经全体业主同意”转变为“两个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同意且公示无书面反对意见”的申请门槛。如此一来,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是《实施意见》中还规定,协议公示期间,只要有一人提出书面反对,哪怕是原来签名过的业主突然反悔了,社区就不能盖章备案。
此外,进入施工阶段,也可能有人跳出来突然反对,例如有媒体曾报道过,南光坊2楼有一位大姐在项目开工后,突然搬了一张小板凳,在桩基坑里静坐抗议。单元楼里无论谁明确表示反对,加梯进程都会就此搁浅。
面对反对意见,业主首先可先自行协调,也可以通过社区进行调解。具体来说,涉及到采光、噪音、占据空间等问题,灵隐街道城管科加装电梯工作相关负责人吕哲建议:“解释得再具体也不如去已投入使用的电梯单元楼去看看,切身感受加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比如,求是村20幢3单元灵隐街道是第一台投入使用的加装电梯。电梯开通后,街道的社工、牵头人主动组织居民前往参观试乘,很多居民在试乘之后,就直接在民意征集表上签上了“同意”。
加装电梯的想法是否能落地,牵头人的存在和作用相当关键。在牵头人的选择上,望江街道的经验是,尽量满足这两个条件:一是社区比较有威望的老居民;二是住在中低楼层。前者大家比较了解他的为人处世,说话做事大家比较信服,而后者在加装电梯中的获益没那么明显,在做其他住户的思想工作时更有优势。
问题 2: 单元楼或周围环境有“硬伤”
通过实地考察勘探,房子本身有问题或周围环境不适合加装电梯,硬件条件过不了关,有“硬伤”的也装不上电梯。在望江街道,这样有“硬伤”的单元楼有23个。
常见的“致命硬伤”包括:楼间距过窄,设计单位做日照分析后,判定无法达到日照标准;单元楼年久失修是危房;加装过程中会影响到高压线;和马路间距过小,电梯超过住宅红线等等。通常,这些“致命硬伤”总包单位在初步勘测时就会发现。
另一块“硬伤”有修补的可能性,但会大大延缓加梯进度,最常遇到的是管线改迁问题。吕哲告诉记者,加装电梯一般需要挖1.2米左右深的基坑,下挖的过程中首先可能会碰到电线、煤气管道、光缆等管线,再往下挖还可能会遇到雨水、污水管道、化粪池。
“管线改迁是个费时、费力、费钱的活,不是一个电话打过去,相关部门就派人来改造了。” 吕哲说,“比如,涉及电线改迁,需要向电力局发函,经过层层审批安排,等电工过来查看、出具改线方案,基本需要一两个月的周期。加梯进度可能就随之后延了一两个月。”
除了地下管线,北山街道宝石社区省总工会宿舍一幢一单元在计划加装电梯时,还碰上了另一个“拦路虎”——大树。这棵大树是上世纪50年代建造第一代宿舍楼时原省总工会干部种下的,离墙仅2米,直径达80厘米,有6层楼高,不偏不倚就长在电梯加装的位置上。
单元全体住户商量之后,以集体签名形式,向社区打报告,社区又联系了省总工会,三方一起研究制定了迁树方案,向街道和绿化部门上报。一个多月后,迁移审批终于得以通过,加装电梯工作得以继续进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