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的笔和杯子。在“西湖稿”起草期间,毛泽东主席和宪法起草小组以及中央有关部门领导人员经常在此开会讨论宪法草案的具体内容。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本报讯 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的起草地。现在,这里是“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昨天是第三个国家宪法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开馆。今后,市民和游客可以到这里目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孕育过程。
陈列馆面积756平方米,由序厅、复原陈列、主题陈列三部分组成,展出的文物和图片,件件有说头、幅幅有故事。
序厅
一座城市和一部法律结下的不解之缘
从这里开始
“五四宪法”起草地的故事,从序厅开始说起。
序厅正中,摆放着一尊毛主席坐像,坐像后面的背景墙上,是主席当年在来杭州的火车上对随行人员说的一段话:“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
一座城市和一部法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泽东主席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这里度过了77个日夜,起草了宪法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
复原陈列
白瓷杯为什么叫政权杯?
毛主席用的是什么铅笔?
复原陈列在西侧的平房,这里恢复了毛泽东主席当年在30号楼办公时的会议室、会客室、办公室、休息室等场景。
会议室按当时的原貌,桌上摆放着当年使用过的白瓷杯和6B铅笔。细看杯子,盖钮是一个紧握的拳头,所以又叫“拳头杯”,是建国初期景德镇的工艺大师为新政权的诞生创作的。手柄,是相连的镰刀和锤头,象征工农联盟新政权,所以又叫“政权杯”。而6B铅笔,是德国生产的施德楼牌,它的特点是颜色黑,笔芯软,书写流畅,字迹清晰,很适合于写大字,当年毛主席很喜欢用。
主席很喜欢喝杭州的龙井茶,然而主席办公室的杯子却是空的。原来,主席喝完茶水后,连茶叶也掏出来吃了。他说茶叶有营养,倒了可惜。
休息室内的家具大部分是当年使用过的原件,主席曾40多次来到杭州,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喜欢上了西湖,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每次到杭州,主席总是说“到家了!”主席还多次说“杭州山好、水好、人更好”。
主席喜欢登山,在起草宪法的77天时间里,主席爬了西湖周边30多座山峰,体重减轻了将近10斤。
一次主席登山,工作人员随手砍了一株竹子,给他做了根手杖,主席很喜欢,带回了北京,一直留在身边使用,后来登山海关等地方用的也是这根竹杖。这根竹杖原件现保存于中南海丰泽园毛主席故居,陈列馆展出了这根竹杖的复制件。
推荐新闻:
这是“西湖稿”起草期间,毛泽东主席的办公室。
主题陈列
11封电报和信件的手稿 很多落款是凌晨两点
主题陈列在东侧的二层楼房,分制定“五四宪法”的历史背景、毛泽东主持“西湖稿”起草、全国人民参与大讨论、“人民的宪法”获全票通过、“五四宪法”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全面实施宪法六个单元。
“西湖稿”是怎么起草出来的?可以说是“西子湖畔,夜以继日;鸿雁传书,京杭互动”。
“当时在杭州和北京同时工作,在这里(30号楼)起草出来,马上通过电报传回北京。北京进行审议后,意见马上传回杭州,再进行修改。这里有11封电报和信件的手稿,如果注意观察手稿的落款,会发现有很多时间都是上午二时,也就是凌晨两点,可以想象,当大多数人都已进入梦乡的时候,主席他们还在为宪法的起草工作忙碌着。”讲解员说。
在这个区块,还有恒温恒湿柜,放着12件毛主席当年在30号楼使用过的东西,有浴衣、浴巾、毛巾、拖鞋、枕头、枕巾、被单、垫被、毛毯、绒毯、椅垫、台布等。
这些物品多数是棉织品,还有两件是杭州本地生产的,一件是萧山产的台布花边,一件是都锦生的椅垫。这些物品跟寻常百姓家使用的没什么两样,很多都用破了。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
最后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和大家分享:
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正式公布后,又经过全国人民历时两个多月的讨论,全国各界共有1.5亿人参加了宪法草案的学习讨论,共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占全国人口1/4的公民参与了宪法制定,这在世界制宪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1954年9月20日,“五四宪法”全票通过。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当年很多人给孩子取名叫“宪法”,一时间,“李宪法”“王宪法”遍及大江南北。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全国有16893人名字叫“宪法”,浙江有305人,杭州有100人。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开馆时间:9:00-16:30,周一闭馆;
地址: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西湖山庄内)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