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时代的“玉琮王”
主人可能是部落首领或巫师
良渚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王
在运河游船,或是一些古桥上,如果你细心留意,或许会发现这样一个图案:上半部是神人的脸,下半部则是一张兽面。
这种神人兽面图像是良渚文化玉器最主要的纹饰题材,也被视为良渚玉器的灵魂所在。而目前最完整、最精致的神人兽面图像,是在1986年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王”。
玉琮,是一种外方内圆的玉器,是古人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礼器。而反山12号墓出土的这个玉琮,因为体积质量最大,纹饰也最为精细复杂,被称为“玉琮王”。
有多大?一个官方数据是:重6.5公斤,高8.9厘米,上射径达17.6厘米。想象一下,这差不多就是个大西瓜的重量,是不是还蛮沉甸甸的。
在浙博武林馆区,你可以看到这个“玉琮王”。从颜色上看,呈黄白色,带点紫红色瑕斑。
从外形上看,是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俯视如玉璧形。琮体每一面的中间,有约5里面宽的直槽,将其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横槽内,有八组简化的人、兽、鸟组合纹饰,以转角为中轴线,四角上下并列。
在直槽上,都刻有两幅纹饰相同的“神人骑兽”图案,每个3厘米宽,4厘米长的样子,上下排列着。
借着被考古人员放大的高清图,更多的细节呈现出来:
神人头戴高耸宽大的羽冠,脸是倒梯形,圆眼重圈,三角形的眼角,宽鼻,用弧线勾出鼻梁,阔嘴,内刻两排平齐的牙齿。脸面和羽冠都是浅浮雕,微微凸起。
更为精巧的是,神人的四肢也被用阴纹细细地刻了出来,上肢抬臂、弯肘,五指平张,手臂和胸前都还有卷云纹饰。
神人的身下是一只伏在地上的神兽,重圈为眼,外框还有椭圆形的眼睑,两眼之间用桥形凸面相连,有鼻梁和鼻翼,阔嘴,内有尖利的牙齿,两侧还有两对獠牙。神兽下肢是蹲踞状,锋利的爪子卷曲,神兽身上有着和神人一样的卷云纹装饰。
让人惊叹不已的是,完成整幅图案至少需要上百条的阴线刻划,这些线条非常细腻,有些宽度看上去比头发丝还要细。那个时代没有青铜等金属工具,是如何在方寸大小完成这些刻线的?讲解员小胡说,良渚时代没有文字记录,所以很难考证,一个猜测是用线锯或者是片锯进行切割。
“玉琮王”的主人是谁?博物馆把良渚反山12号墓也“搬”到了现场,从这个复刻版中,墓葬中人骨已腐蚀殆尽,只能看到大大小小几十个玉琮、玉璧等四下散落。
“跟其他墓地相比,这里的殉葬品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规格上来看,都是极其华丽的。”因此,小胡的一个推测是,墓主的身份很可能是部落首领。
历史文物部顾幼静老师是研究良渚文化的专家,她的想法也是如此,“这个拥有‘玉琮王’的人可能掌握了良渚的核心财富,或是掌握了亲自刻画神人兽面纹的绝技,可能是王,可能是巫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