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忠 摄
本报记者 董嘉(第50棒火炬手)
火炬手,我心目中的一个光辉名字。
近20年的体育记者生涯,亚运会、全运会、全国残运会、省运会、省残运会到区县运动会,大小运动会跑了不少。每每大赛揭幕,首先让我激动的就是火炬接力,火炬手们手擎火炬让我既羡慕更敬仰。没有想到会有那么一天,我跻身了火炬手行列。是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给了我圆梦的机会。
站在白堤上,等待着火炬的到来,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从领导把这项光荣的任务交到我手里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到了肩上那沉甸甸的责任。全国残运会、省残运会、区县残运会,每次采访都会使我加深对残疾人的了解和敬佩之情。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我放下了采访的笔,拿起了火炬,更进一步地拉近了与残疾人的距离。
火炬传递还没有开始,我先小跑着开始了热身。跑着跑着,我“跑”到了上海全国残运会,那是我首次采访重大的残疾人运动会。“我之所以参加残运会,更多的是用参与体育竞赛的这种形式,顽强地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向社会宣告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当时,一位浙江选手这样告诉我。虽然他没有拿到金牌,但他始终微笑的脸上分明镌刻着自信和刚毅。我印象深刻。
看着49号火炬手向我跑来,我一个健步来到马路中央,那个激动呀。手举火炬慢跑在风景秀丽的白堤上,脑海浬闪现出许许多多的动人画面,那是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拼搏,我的眼镜有些湿润了。一分十秒、时间不长。60米、距离也不长,火炬很快被51号火炬手接走。当他兴高采烈地向前跑去的时候,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你传递出去的是火炬,但接收进来的是责任和使命。相信今后在助残活动中必定有个叫董嘉的人。
一分十秒,铸就我人生精彩。我骄傲,因为我是八届残运会火炬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