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这一年,朝廷举办了一场歌颂帝王、祝福大宋的主旋律征文。 几百份的参赛作品,唯有一篇七千字的《汴都赋》,让宋神宗眼前一亮,啊不,应该是眼前一瞎: 鹎鷞鹈鹕、鼃鼍鼈蜃、鶤鴸鹇鹤、鵞鹭凫鷖…… 皇帝眼皮一眨:“这个,那啥,朕有点眼花,哪位爱卿诵读一下?” 几番发自内心的谦让后,这个烫手山芋,最终粘在了起居郎李清臣的手中。 李大人清了清嗓子,硬着头皮,将手里的长文,连结巴带口吃地读了一遍。 身旁的官员很是好奇:“你怎么做到的?” 李清臣微微一笑:“这有何难?瘦字读半截,胖字念半边。” 李大人如何糊弄,宋神宗并不在乎。 重要的是,这篇《汴都赋》中,出现了多处歌颂新政的话语。毕生都在变法革新、力求富国强兵的宋神宗,对此感到十分欣慰。
很快,他就在政事堂召见了长文的作者——周邦彦。 一番问答下来,宋神宗在这个年轻人的身上,仿佛又看到了变法的希望,马上一道诏书,任命周邦彦为太学正。
这个职位,相当于教导处主任+政教处主任。 这就神奇了。
昨天还是个顽皮的老学生,今天就拿起教鞭、夹着教本,开始训导别人了。 学业上没了压力,周邦彦自然春风得意,诗词创作上,也迎来了一个高峰期。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四 但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周邦彦在《汴都赋》中,公开为新法背书,已经被贴上了新党的标签,耀眼且刺眼。
1085年,宋神宗驾崩,哲宗登基,一直反对变法的太皇太后听政。 年底,周邦彦便接到诏书,外放为庐州教授,不久,改任荆州教授,一年后,又任溧水县令。
频繁的职位调整,让中年的周邦彦,第一次感受到了政治漩涡的恶意与危险。 绍圣年间,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哲宗开始亲政。 北宋朝廷的的局势,又发生了逆转。 新旧两党的命运,也开始了新一轮的交替浮沉。 很快,任期已满的周邦彦,接到了回京的诏书,职位是国子监主簿。 一转眼,他离开汴京,已经有十余年。 周邦彦不在京城,京城却一直有他的传说。
当年,他的一篇爆文《汴都赋》,在文坛政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宋神宗的丰功伟绩,也随着这篇爆文,流传四方,广为人知。 眼下的宋哲宗,正需要这样的宣传高手。 于是,周邦彦又一次获得皇帝单独召见。 再经典的作品,都经不起续集的折腾。这是艺术创作领域,千年不变的规律。 实力在线的周邦彦,却凭一己之力,实现了重大突破。
这一次,他上的是《重进汴都赋表》。 又是一篇好文+爆文。 “丰年屡应,瑞物毕臻” 这些歌功颂德之句,再次传遍了大宋。 后世之人,也非常推崇此文,称其“高华古质,语重味深,在宋四六中,颇为罕见”。
毫无疑问,周邦彦立刻就获得擢升,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