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蜡染鼓藏服
2002年,黄永松(“中国结”的命名者)在贵州看上了一把背扇。扇子的主人是一个102岁的老奶奶,她本来已经答应成交了,但当黄永松拿着背扇要离开时,老人追上他把背扇抢了回去。在其曾孙的劝说沟通下,老人剪下了背扇边缘的一小块布,才把背扇交给黄永松。老奶奶说:“我剪下一小块,留下它的灵魂,其他的身体给你。”
这把背扇是老人90岁时用古老的竹刀蘸枫木蜡绘成的。这种技艺就叫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它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主要就是利用蜡与水相互排斥的原理,用蜡刀作笔,蘸蜡后在白布上用点、线、面的技法画出纹样。然后用蓝靛进行染制,染好再用热水进行脱蜡。
蜡染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技艺虽遍布全国,但贵州蜡染可谓一枝独秀,被称为“蜡染之乡”。贵州少数民族用它来表达对祖先、神灵的敬畏,记录族群的历史、文化和信仰。贵州传统蜡染都由少数民族妇女制作,农闲时节则是制作蜡染的好季节。村前屋后摆着染缸,晒台上晾满浸染过的长长青布和卷成圆筒状的蜡染半成品,随处可见纺纱的大嫂和画蜡的姑娘们。
继去年推出中国传统印染系列展之“青出于蓝——传统蓝印花布艺术展”后,今天,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简称工美)举办的“点蜡成纹——贵州蜡染艺术展”又开展了,展览将持续至11月22日。本次展览将通过102套服饰、173件原材料、工具、半成品及各类成品的展示,揭秘贵州蜡染的起源、传承和主要技艺,解读蜡染传统纹样及其与民俗、仪式的关系,以及相关单位、组织、个人对蜡染技艺的保护、传承及发扬。
此外,展览还展现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包括多套完整搭配的少数民族女子盛装、苗族百褶裙、现今已很少见到的“贯首服”等。其中重点展出的苗族蜡染鼓藏服,是鼓藏节期间宗族主祭人群所穿的祭祀服。整件衣服铺满蜡染纹样,上衣由长条形几何纹样框组成,夸张变形的鸟纹和鱼纹在框内对称排列,条群由蝶、鸟、鱼、蜈蚣和芒纹装饰,诠释着苗族对生命、文化的信仰。
从今天起到10月7日,展览特别邀请了贵州省丹寨县王氏家族第六代蜡染技艺传承人王春英演示画蜡技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工美现场了解、体验蜡染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