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晨报 记者 宋晗语 通讯员 王明 宓海滨家住临平街道桂芳桥社区,一家人始终坚信,浓厚的书香氛围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家人和睦、健康、积极、向上的基石。从培养孩子爱阅读、爱写作的习惯,再到鼓励孩子知行合一、回馈社会,宓海滨全家都在阅读和学习中不断进步,成为了普通家庭中的“最美典范”。 从上一辈延续下来的好习惯 宓海滨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富裕,父母也不是文化人,但老一辈始终尊重教育,只要宓海滨想看什么书,老两口都会极力支持,尽量满足。因为从小良好的书香环境,宓海滨一直将爱读书这个习惯保留到了现在。平日里,他会自己动手写文章,街道每年举办的征文比赛他都积极参加,有时间也会写些散文,在街道刊物上发表。他深知,读一本好书,深入了解字里行间的含义,仔细揣摩分析,对理解力、表达力都有无形的帮助。 与女儿共同成长 当宓海滨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他更深感“读好书,做好人”的重要性。在女儿宓语涵还很小的时候,宓海滨就十分注重培养孩子对文学的敏感性,买书籍刊物、读睡前故事,成了宓海滨夫妻俩的“习惯动作”。 六年级那年,学校布置了“我与家人共读一本书”的亲子征文活动。宓语涵是学校的升旗手,于是她选择了一本自己能产生共鸣的书——《今天我是升旗手》。宓海滨一有时间就和女儿共读,并且各写了一篇读后感。后来两篇文章得到了学校征文比赛的一等奖,并且在余杭晨报刊发了。因为有这一段和父亲一起阅读的经历,加上报纸的刊登,宓语涵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也更上了一层楼。 读书教人成长 “让孩子多读书,多写作,不仅是让她在学业上有所进步,更是为了培养孩子对文字的理解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宓海滨说,现在女儿读完一本书,能通过对细节的揣摩,很有深度地谈谈对文章的理解,这让他非常欣喜。平日里,宓语涵会时常跟父亲探讨一些时下的热点话题,例如争议很大的“校园贷”问题,刚上高一的宓语涵就能明确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对一些极端案例提出批判。“我觉得孩子在事物上的准确判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她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能力,这也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最想看到的结果。”宓海滨说。 每年寒暑假,宓海滨都会鼓励女儿参加社会实践,做调查、写小论文。去年宓海滨家对面小区有住户因燃放烟花爆竹发生火灾,女儿主动去小区和街头做调查,并完成了一份关于禁燃烟花爆竹的小论文,提出了关于如何有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个人建议;宓语涵还在学校组建了“小红帽关爱小队”,开展“五水共治”和“助力文物保护”等活动,被评为2016年杭州市社区青少年俱乐部优秀志愿服务小队…… 宓海滨说:“读书,是我们家的‘家训’。因为读一本好书,能教人静下心来,也能教人做人道理。我们不仅是教育女儿,更是与女儿共同成长。希望书香氛围能在我们家里延续下去,也希望和谐、良好的沟通,能成为我们全家共同进步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