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救护产生的思考
为什么看到有人倒地,围观者不知所措 作为急救达人,近几年,庄玉妹、巫慧英、陈丽芬和陈忠民曾多次进行应急救护,有些还被媒体广为报道。 2017年4月,在国际航班的万米高空,庄玉妹成功抢救了一名巴基斯坦女乘客,事后收到阿联酋航空公司的感谢信;2018年12月,她在高铁上又成功抢救了一名晕倒的乘客。 和庄玉妹一样,2017年6月25日,在高铁上,巫慧英成功救治一名晕倒在列车上的旅客;5天后,作为保障“2017潮行钱塘”万人毅行大会的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员,巫慧英成功救治了一位心脏骤停选手。 记者问起他们为什么要放弃休息,为大家进行急救培训时,他们说,正是和这些救护有关。 庄玉妹向记者回忆起2016年初的一次救护。“那天我在运河边散步,发现有个老人晕倒了,就跑上去对他进行了施救。”庄玉妹说,老人的问题不大,经过简单的处理,他恢复了意识。 急救过程并不复杂,但周围群众的表现,却让庄玉妹感到忧虑。“当时,有很多人在围观,但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 无独有偶,几天后,巫慧英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当时,巫慧英单位附近一名年轻人晕倒在路上,她得知后急速冲向事发地点,对患者进行救治,10多分钟后,伤者被紧急送上了救护车,经过治疗脱离生命危险。 和庄玉妹遇到的情况相似,当时巫慧英的旁边也有很多人,也是不知所措。“有人发生危险,身边能多一些懂得急救的人是多么重要啊!”两人交流后,叫上了乐于急救和公益事业的陈丽芬,在江干区红十字会的倡导下,组建了急救小分队。 几天后,陈忠民也提出了加入小分队的意愿。当时刚刚获得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师资证书的他,对江干区1327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76%的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过应急救护知识技能,33%的学生不知道涨潮、雷电、火灾等意外伤害事件的危害。 于是,4人约定,一到节假日就进社区、学校、企业进行急救宣传和培训,3年内争取带出一万个“徒弟”。 一批徒弟激起的涟漪 交警们一次次成功的救护感染了市民 “你们3年前就这么受欢迎吗?”看着课堂上学员们的学习劲头,记者问道。 “其实刚开始,我们也受到了不少挫折。”巫慧英回忆,她第一次去社区组织培训,仅来了不到10人,耐心听完所有课程的,只有两人,不少人觉得急救离自己很远。 江干区红十字会了解到急救小分队的困境后,提了一个建议,从对重点人群的培训开始。2016年5月,急救小分队通过江干区红十字会联合交警部门,在全省率先创新启动了“交警红十字流动急救点”公益项目。通过“送教上门”“量身定做”的方式为交警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针对交警长时间在道路上执勤,遇到事故多、伤者多的特点,他们制定的培训内容包括心肺复苏、道路应急救援、创伤急救等,很受交警们的欢迎。 “第一次来到一个交警中队,就有50多位交警、辅警来参加培训。”庄玉妹说,到现在为止,共有486名交(协、学)警取得红十字现场救护员证书,交警从道路事故“第一处置者”升级为“第一施救者”,道路救援时效性明显提升。从2016年5月到现在,江干交警共成功开展院前急救、救治受伤路人83人次,转诊危重病人19人次,一些交警还主动要求加入到急救小分队。 交警们一次次成功的急救让市民们感动和敬佩,渐渐地,大家对急救学习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一些单位和社区开始主动请他们去培训。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接受急救知识,小分队努力改变严肃的授课方式,巫慧英编写了舞蹈《急救“卡路里”》,将心肺复苏急救动作编排进舞蹈中,加深大家对急救技能的感性认识;陈丽芬根据一次抢救老人的经历,改编了小品《这个技能能救命》,向大家阐明了学习急救知识技能的重要性;陈忠民则编写了一套急救绘本《童手绘文明》,如今也成了江干区中小学生的选修教材。 随着急救小分队的名气越来越大,不断有新的急救达人加入到了小分队中,到现在,它已有80多位固定成员和200多位志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