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见习记者 朱家豪 文/摄 《谁在大塘新村一户人家门把手上挂了个蓝色环保袋?里面装着2万多元钱》报道追踪
大塘新村一个单元4楼一户人家门口发生一件怪事,一星期前,不知谁在门把手上挂了个蓝色环保袋,前天邻居才发现里面装着两万多块钱。另外,3月15日,有人在这家门口放了一束玫瑰花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雷锋真是个好同志,祝您早日康复”。 令邻居、社区人员和民警奇怪的是,这间房子已经空置了将近20年。老邻居们回忆,以前住这里的,是一个叫郑国琴的妇科医生,退休前在省妇院工作多年。 昨天下午14:23,一位吴女士打进快报85100000热线说,你们要找的郑奶奶,现在就在我身边,我是富阳瑞丰老年公寓的……昨天我们找到了原来的住户郑奶奶,她从医60年,接生的孩子和抢救的孕妇数不清,是谁送的两万多元钱还有鲜花?现在仍然是个谜。 昨天下午,我赶到富阳瑞丰老年公寓,见到了郑国琴。 红色外套,一头白发,89岁的年纪,脸色红润。“我看不清你的脸,但看得清轮廓,去我房间聊吧。”她说前几年开始,视力越来越差,现在眼前只有光感,和失明差不多了。 郑奶奶走路步幅很小,在地上发出踢踏踢踏的脚步声。她的房间20多平米,带阳台,明亮、宽敞。两张单人床,一张盖着粉红色被子,一张没铺床垫,放着她的衣物。床头柜有个收音机。 “这里蛮好,一年4万多,我交了两个人的钱,我喜欢一个人住,生活习惯不同会有矛盾的……”郑奶奶60岁退休已是正高、教授,退休工资一个月1万多,后来又兼职工作直到82岁。 两张木椅,她左我右,开始了近一个世纪的回忆。 1931年,江苏常熟梅李镇,郑国琴出生。家境殷实,祖父经商,祖母是秀才的女儿,她父亲新中国成立前大学学的是外语。 “父亲生了6个女儿,我排行老二,两岁祖母就每天带着我认字,4岁不到我就去读小学了。” 7岁那年,日本人入侵,一家人先逃到乡下,又跑到上海。父亲靠一口流利的英语应聘到一家中美烟草公司,全家住在法租界。 有一年,郑国琴得了伤寒,那时算很重的病,有些医生直摇头,认为这孩子没救了。父亲一位学医的同学,每天来看她,给她配药,几个月后硬是把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从此她也下了决心,当医生,治病救人。 18岁,她考进上海一所医学院,苦学6年。 老公是大学同学,毕业实习一年后她分到浙大医学院附属妇产医院(就是大家说的省妇保),老公分到浙医二院。 “那时候产科妇科不分的,一天看产科,一天看妇科,还要管剖腹产和难产抢救,我每天都住医院宿舍里。” 大儿子出生后,夫妻俩都忙,只能交给婆婆。但每天看到新生儿出生,就会想到儿子,心里酸楚。后来小儿子出生,才决心再难也自己带。 她所在的是全省最好的妇产医院,当时有个抢救小组,只要省卫生厅接到求助,就要马上出发。郑国琴自告奋勇成为小组四成员之一。 “那时候忙得一塌糊涂,有一次大年初一,很冷,接到电话说绍兴一个孕妇需要抢救,我们赶过去一个多小时,怎么都找不到。再打电话说地址搞错了,在嘉兴,孕妇已经稳定,送到就近医院了。我回去后冻疮都生了好几个。” 1971年,在新昌人民医院,有一次中午抢救病人,她吐了血。 “太累了,内科外科医生都出去了,我资格最老,很多科室都要我来诊察。那次一个内科病人不行了,实在没办法,我硬着头皮上了手术台,活生生从死神手里抢回了性命。”吐血后一查,胃下垂。稍微治疗了一下,又回去工作。 1982年,单位分房,郑国琴分到大塘新村这套,80平米。夫妻俩周日总算可以在一起过了。十几年前,他们从大塘新村搬到景芳。 60岁退休,因为她是骨干和专家,医院又继续返聘,一直做到70岁。 后来医院考虑她年纪太大,让她回家安享晚年,但她依然四处兼职,很多病人专程要挂她的专家门诊。 82岁那年,她的工作排得还是很满。得了阑尾炎,一个人签的手术单,第二天家人才知道。后来身体实在吃不消,这才停止工作,正式退休。 我问,为什么退休了还不休息?为了多挣些钱吗? 郑奶奶笑着说,不是的,因为总放不下救死扶伤的责任感,总想着能发挥余热,多看些病人。 4年前,高血压引起视网膜病变,她视力越来越差,现在什么都看不清,只有光感。 为什么要到富阳来? 郑奶奶说,视力不行,生活成问题,做菜不知道盐放了多少。老伴年纪也很大,91岁了,照顾不了她。 “富阳是我同事推荐的,我试住了几天,感觉很好,就定下来了。” 现在老伴每星期都来看她,坐公交车,来三个小时,回去又是三个小时。 前几天是两人结婚65周年纪念日,郑奶奶给我看他们年轻时的合照,一个气宇轩昂,一个温婉端庄。 会是谁在你家门口放了鲜花和这么多钱呢? 郑奶奶说,她实在不知道。从医几十年从未收过别人的钱,只有一次病人偷偷把钱塞进她的白大褂,她看到马上交给领导。 “如果现在回忆一下,你从23岁到82岁,当医生快60年,接生过的孩子和抢救过的孕妇,有多少?”我问她,又马上补充一句:“大概估个数字就行。” 她轻轻摇了摇头,说,太多了,真的记不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