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慧(左)和在她帮助下成为绣娘的女孩叶对对
人物档案 (26)
姓名:陈一慧
职业:绣娘
身份:杭绣推广者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称号,丝绸业的兴盛,促使了刺绣工艺杭绣的发展,杭绣在南宋时期达到鼎盛,直到清末民初,仍盛行不衰。然而这项曾经遍布天下的工艺,现在已经难得一见。
不过在杭州运河边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小河路450号),有一家一慧文创刺绣艺术馆,在这里,大家可以全程观摩这项传统工艺——绣娘端坐绣架前,针线在她手中上下穿梭,美丽的图案随之呈现出来。
杭+新闻“我为杭州做‘+’法”栏目今天来讲一下这位杭绣传承人。
外婆老了但手艺不能丢
杭绣分为“宫廷绣”和“民间绣”,“也可分为金银绣和线绣两类。金银绣又名盘金绣,源于唐代,在南宋为宫廷御绣,以绣制官服为主。线绣为蚕丝线绣制。是江南绣的一种,与苏绣是一派的。”陈一慧说。
为什么从事这些“古”的职业?陈一慧眼里透出光:“因为我的外婆。”
“外婆叫周美凤,她是笕桥绣花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1945年周美凤出生在宁波象山一个小村子,“童年时期,她和母亲在布鞋上绣各式各样的花纹,拿街上卖,维持生计。后来长大,离开村子出来读书工作,毕业后上了讲台,一站就是三十年,56岁教学退休后,她重拾刺绣,开创老牌笕桥手工绣花鞋厂,为的是完成自己心头的梦想。”随后,周美凤将这门手艺传给女儿,又通过女儿传给了外孙女陈一慧。
陈一慧是被外婆的执着感动接手了刺绣事业。那时候她在日本拿高薪做同声翻译,“犹豫挣扎后,还是决定回来。这个行业已经有一千年历史,到这一代年轻人传承出问题了,我有必要做点什么。”
80后的陈一慧为传统刺绣注入了新的活力。陈一慧以艺术馆内的杭绣作品《西湖十景图》为例,“杭绣作为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用来表现杭州故事再合适不过,《西湖十景图》就是采用南宋时期的老十景古画题材进行绣制,刺绣风格华丽高雅,丝线在灯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如果你走近看,打着灯笼、扛着轿的人物姿态活灵活现,展现了南宋时期杭州的社会风貌。
免费帮助残疾人成为“绣娘”
“人们现在对绣娘就业收入没信心。主观认为没钱赚,其实绣得好的绣娘能月入上万。”但是刺绣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的,光基本功就得3年。在这个节奏如此快的时代,很多年轻人并不愿意来学。”陈一慧说现在她不急着赚钱,只求这个文化能影响到周围的人,为此,陈一慧做了很多。
首先,她将工作室放到手工活态馆,“先从兴趣班开始,公益性地推广,引起大众对女红文化的关注。”记者在杭州手工艺活态馆展厅中看到,无论是小朋友还是过往的大人们看到这些精美的作品时都不由得驻足欣赏一番,许多十多岁的孩子在家长陪同下来体验刺绣,流露出的兴趣让她看见希望。
其次,成立中国首支以绣为名的“慧绣基金”,和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及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一起开展合作项目,帮助残疾人学习杭绣。成立短短一年,已成功开办残疾人刺绣互动教学,推选学员参与全省刺绣培训,设立刺绣实训基地,接待国内外及杭州市传统文化对外推广等工作。
“如果你来到手工活态馆,你会发现,在绣架前专心致志绣的两位姑娘是聋哑人,但是,她们手里的花儿已经美得不像话了。”陈一慧无比自豪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