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上学路都是黑的,10岁的孩子却点亮了这么多人的心》后续
“天亮了!”
3月1日早上6点20分,小豪拉着妈妈罗小然的手走出小区门口时,突然惊呼起来——爸爸去世后,这是他第一次在上学路的起点上看到太阳。
也就是在那天,罗小然也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她换了工作,到小豪的学校做保洁,每月有2500元,工作时间是工作日的上午8点到下午4点——终于,她可以和儿子同进同出,不用再为接送问题纠结。
而这一家人同样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他们一致决定:靠自己的力量,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从小豪的故事见诸报端到今天,前后18天。这18天中,一家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内心波澜——来自全国各地的善意涌来、家庭成员的思想斗争、对好心人的一一婉拒,直至最后坚守住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愿望——等到条件符合相关政策,就为小豪转学。
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的员工食堂里,罗小然和小豪对坐着吃早餐。早餐、午餐,母子俩都可以免费在学校解决,这也是一家人唯一接受的援助。
“我不想孩子们依靠别人的资助生活,他们爸爸不在了,以后的路,我们要自己走。”罗小然笑笑。
18天
一股股爱心暖流的汇聚
从一开始,罗小然一心只想为小豪转学到离家近的学校。可是,她没有想到,那么多热心肠的人将自己的善意从四面八方送到她一家人面前。
一位杭州的企业家说,Ta愿意每月给一家人提供3000元生活费,并资助小豪姐姐上完大学;
一位辽宁的朋友说,Ta愿意接小豪一家去辽宁,给小豪安排当地最好的学校,并解决罗小然的工作问题;
一位上海的朋友说,Ta愿意在小豪学校附近为一家人租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
一位小豪学校附近的居民说,Ta愿意邀请小豪母子去他们家居住;
一位小豪学校的家长说,Ta愿意每天开车接送小豪上学……
罗小然已经记不清自己接过多少这样的热心来电,但她记得,电话那头的南腔北调中,这句话出现的频率最高:“我想帮帮你们,我愿意……”
小豪学校的保安老刘也接到了很多类似的电话,他尽量都记下来:“全国各地的电话都有,辽宁、湖南、山东、福建、上海、广东……当然,杭州本地的最多。”
不少同行也加入了这支队伍,本报专刊中心、文体中心的记者转来好几个想帮忙的朋友电话,浙江电视台、杭州电视台、都市快报等媒体的记者看到小豪的故事后,私下找到我们,希望能为小豪一家提供帮助:“请不要提起我们的名字,我们不想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能帮上忙就好。”
不求回报、不留姓名,就是这样一股“不知名”的暖流,在16天中将小豪一家环绕。
推荐阅读:
本周杭州气温会迅速下降 羽绒服重新穿起来
杭州网约车新政过渡期满后 网约车考试爆满
首届万物生长大会召开 杭州成年轻人造梦的地方
太冲动!因排队顺序起争执 三名摩的师傅动了刀
绿城逆转赢球!进场时暖心球员用球衣给球童挡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