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读者黄先生通过微信给快报传来两张照片。黄先生说这两张拍的都是他妈妈,前一张是19岁时在西泠桥头拍的,后一张是前几天自己给她拍的。同一个人,几乎同样的位置,几乎同样的动作,但中间已经相隔了43年。
黄先生的爸爸老黄,今年已经68岁,看到这两张照片,也不禁发出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啊,40多年过去了。老黄跟儿子说,那时候,我跟你妈妈还在谈对象呢。
43年前,小黄(黄先生的爸爸)从南疆阿克苏回杭州探亲,带着小田(黄先生的妈妈)来见男方家长。
小田姑娘是湖北宜春人,跟着支边的父母去的南疆。小黄是从杭州去新疆支边的知青,后来跟小田姑娘认识,谈了对象。
小黄经常约小田去田野散步,那边的沙尘暴说来就来,像舞台上拉幕布一样,黑压压的,从远处的天空拉过来,这时人要背着身,抿嘴闭眼,赶紧往住处逃,不然打前阵的细沙会灌进嘴巴和眼睛里去。
又一次遇到沙尘暴时,小田跟小黄说,等你回家探亲时,带我去看看西湖,有湖水的地方就不会有风沙了。
听小田这么讲,小黄当时特别开心,觉得终身大事算是成了,于是赶紧申请探亲假,带着小田回到杭州。
小黄的家就在西湖边,北山街上。小黄的爸爸,原先在杭州仪表厂工作,后来仪表厂迁到留下,但单位把一套西湖边的房子分给了他,北山街62号。房门正对白堤第二座桥(锦带桥)的桥孔,推开门朝湖边走10步,就会掉进湖水里。
上世纪60年代末,小黄从北山街的家里走出,去了新疆支边。在新疆,每当有人问他从哪儿来,他都分成两句话回答对方:杭州。西湖边。那些从天南海北,甚至北京上海来的知青,这时都会回上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啊!
那次小田跟小黄回杭州,一天坐在西泠桥栏杆上,往湖面上看,水面像镜子一样,湖岸边郁郁葱葱。小田很激动,说了一句,真是天堂啊!这时旁边的小黄脖子上正好挂着一台珠江牌照相机,马上叫她别动,坐好,托住下巴……于是就有了43年前的这张照片。
“我开始做姿势要拍照的时候,没让她笑,她是后来自然而然笑起来被我抓拍到的,很好看。”昨天,68岁的老黄依然清晰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相片洗出来,我一直带在身边。后来回到南疆,也经常拿出来看,觉得她笑得真好,还有她脚踝上露出的白袜子,手腕上亮出的表,后面一辆公交车开过,都显得很洋气……”
两人从杭州回到新疆一年后,结了婚,后来陆续有了一儿一女。工作之余,夫妻俩种了很多苹果树。小田说苹果树能挡风沙,等树长大了,结苹果了,也会像西湖边一样,郁郁葱葱的。
小黄他们这批去南疆支边的知青,主要工作是开荒种地。但小黄很勤奋,又有文化,经常顺便代课教书,语文、物理都教,后来被调到当地一所中学,从老师一直做到了校长。
在边疆成了家,又当了校长,就没再想过还有机会回到杭州。后来一拨又一拨知青回城,夫妻俩也没想过回来。
上世纪80年代,杭州的老父亲写信给儿子,说他准备去上海养病,北山街的房子空着,你要不要?不要的话就要上交的。夫妻俩商量一个晚上,回信说不要了,回不去了,交上去吧。
又过了几年,他们在新疆又接到杭州老父亲寄来的信,信里说,我们想你们一家子了,新疆离杭州路途太远,有机会还是回来吧。小黄看着看着流了眼泪,信里的字一行不如一行,他知道父亲的病显然很重了。
1987年,夫妻俩带着一儿一女,随最后一批回城知青回到杭州。
亲人团聚,但已经住不回西湖边,因为原来的老房子已经交还给了政府。
“老宅子没了,我当时觉得没什么,只要能回来见到全家人,就已经很好很好了,做人呢不好太计较得失。”老黄昨天对我说。
后来一家人搬去了萧山新街,当时那边还算是城乡接合部。老黄进了杭州丝绸厂,搞宣传工作,一直干到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