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公司里同事领导都赚了钱 姑娘投入20万元结果血本无归
下城警方举办首期“警察与公众”论坛 分析民间借贷风险
方姑娘25岁,2013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杭州市下城区一家知名资产管理公司当内勤服务人员。
由于本科读的不是金融专业,起初一段时间,她几乎什么都不懂。为了尽快熟悉工作内容,她一有空就跟在做销售的同事后面,看他们如何向客户推销公司的理财、投资产品。
这家公司主打P2P(个人对个人)的“民生类”金融项目,通常是先将钱借给项目方,形成债权后再以债权转让的方式吸引客户,并许诺高额利润。
小方参加过几次公司内部的业务培训,主讲师在授课时,除了宣传项目产品,还会当场展示借款合同、造价表、策划书等相关材料,“手续”相当齐全。不仅如此,公司的一些高管、总监也会把自己的钱投到这类项目中。
一年多下来,眼看身边的领导、同事都赚了钱,公司的项目也做得蛮红火,小方动了心:“我虽然不大懂投资,但他们工作那么多年了,总是懂的。跟着领导投钱,应该不会出错。”
去年年初,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拿出自己所有积蓄,往公司一个金融项目里投了20万元。
但是,才过了一个多月,公司就进入倒闭状态,小方的这笔钱也打了水漂。
她说,这件事对自己打击很大,原本比较宽裕的生活一下子紧张起来。她心里难受,三天两夜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又不敢跟家里人说,担心他们身体扛不住。
“后来我才知道,公司的许多经营项目都涉嫌弄虚作假,资金都在公司自设的资金池里亏掉了。”小方说,有些客户境况比自己更糟糕,有人甚至因此倾家荡产,房子、车子都被抵押掉,只能借住在亲戚家里。
截至案发,这家公司已经吸引了1900多位客户投资,涉案资金高达2.8亿元。受害者中,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下城公安分局经侦大队的教导员邱先德说,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大行其道,因为比较新,很多人对它并不了解。而违法分子正是利用这一点,从事一些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活动。老年人之所以容易上当,主要是“信息不对等”:年轻人社交面广、接收的信息也较为全面;但老一辈的对投资理财比较陌生,听宣传者说有些理财项目收益翻倍,就容易产生侥幸心理。
3月20日,下城警方举办首期“警察与公众”论坛,就民间借贷中隐藏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论坛上,一些投资专家建议: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投资者,最好将至少一半的钱放在能确保本金安全的产品里,另外一部分酌情投资,投资前可以向银行工作人员、律师等专业人士进行咨询,或者与子女家人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