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经的小媳妇,到如今的退休大妈
那把为老人免费理发的剪刀,一直没放下即使搬了家,每月也要定期赶过来
39年的坚持
“来来来,阿仙,我头发长了,你来帮我剪一剪。”应杏娣奶奶拉过来一张凳子坐好,旁边的阿仙就打开随身带的包,拿出剪刀、剃须刀。
阿仙,本名叫何永仙,今年59岁,她和应奶奶是下马塍社区沈塘新村19幢的老邻居。
阿仙的手艺怎么样?应奶奶连连点头:“阿仙做事精细,头发剪得毛好嘞!”
当年的小媳妇成了“理发师”
阿仙本不是理发师出身,她是从浙江省建设饭店退休的。至于给邻居理发的事儿,那得从40年前说起了。
40年前,阿仙才19岁,嫁到了东坡路84号的婆家。她的婆婆常年卧病在床,没法下楼理发。婚后,婆婆的日常生活全由她一手打理。婆婆的头发很长,每个星期要洗两三次,阿仙都要在床边帮婆婆洗头。
后来她生了个儿子,又要照顾儿子,又要照管婆婆,婆婆也觉得过意不去。在儿子6个月大时,婆婆让她帮忙把头发剪剪短,以后打理起来也方便。于是,阿仙翻出自己的一件嫁妆——一把银色的大剪刀,帮婆婆剪去了长发。
“当时我们住的是个大院子,房子是两层楼的,就跟72家房客一样,大家都很熟,喜欢在院子里聊天。我年纪轻,其他都是跟我婆婆差不多年纪的老太太。她们叫我帮忙,我肯定要帮的。”阿仙说,后来大家都知道她给婆婆剪头发,看到她空的时候,就招呼她帮忙剪一刀。
“我也没学过什么技术,好在老年人也不讲究,我就一直用那把大剪刀给他们剪,底下的头发就用我老公的剃须刀剃一剃。”现在,阿仙把这两样东西长期放在包里,老人们一声招呼,马上就可以拿出来用。
跟阿仙做了40年邻居的王奶奶说:“那时候,十几户人家都在一个院子里。阿仙就住在我家对面,她在隔壁一个招待所里做服务员,平时有什么要帮忙的叫她一声,她马上来了。她对待所有邻居都一样。这么多年,我不到外面去剪头发,都是找她。”
她把老人们当成自家大人
“这么多年来,女儿帮我剪头发,态度好,人和气,而且到家门口来剪。现在街上的理发店,接的都是些烫头发那种高价格的生意,哪会为我们老太婆认认真真剪啊?阿仙每个月来家门口剪,这么多年从来不收一分钱。”应奶奶已经很习惯地把阿仙称为“女儿”。
早在东坡路84号时,应奶奶就对阿仙印象很好:“她跟我们不是一个大院的,但住得很近。她跟我们老头儿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以前买煤饼要排队,她经常帮我们去排队。我们搬到沈塘新村,她给楼上楼下的老人们都织了拖鞋,打了帽子。前几天我刚刚开了个大刀,她每次看到我就说,有些事情叫我好了。阿仙很会做事的,力气大,心直爽。”
“我很早身边就没有大人了,我当他们是自己的大人,他们也当我自己小孩一样。他们的事情(理发)我一直管下来,就做了这么点事情,没什么好炫耀,不值得你们特地来报道。”阿仙很低调地不愿多说。她觉得,退休这几年,自己身体还好,日子也挺舒心,既然还有能力,就给老人们做点义务劳动,这样挺好。
拆迁搬家后,很多老邻居都散了,即使和阿仙在沈塘新村一块住的老邻居,也是走一个少一个,剩下了没几个。“基本上都八九十岁了,最年轻的也跟我差不多岁数。”因此,现在来找阿仙理发的,反倒是新邻居多一些,她也来者不拒。
坚持39年
这两年,阿仙和老公住到了望江门莫邪塘的老房子里,沈塘新村的房子留给了儿子。但她依旧每月腾出月底的3天时间,专门去沈塘新村为老人们剪头发。有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她还会上门去剪,一般一个月要剪10个头。
下马塍社区的工作人员听说后,要出钱给她配专用的理发用具,她婉拒了。她说自己有退休工资,已经买好了新工具。按照一个月剪10个头来推算,她已经为老人们免费理发4600多人次。每两年,她还要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换一次帽子、冬鞋,至今起码有150份了。她还是市志愿者协会的一员,能参与的志愿者活动从不落下。
39年,阿仙靠什么坚持下来?
阿仙自己是这么说的:“我爸爸是烈士,我是烈士子女,从小就是国家培养,供我读书,供我生活,还给我安排工作。现在我身体好,应该回报社会,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
这就是阿仙,朴实又坚持的义务理发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