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云计算节省一半以上人工 机器产能提高一倍 本报讯 质检机器快速地吞吐着电池片,机器屏幕上不断闪烁着机器的判断结果,绿灯表示通过、红灯则表示有瑕疵,随后一张张明信片大小和厚薄的电池片就被机械臂分门别类地放到对应位置。一块电池片从检测到归位的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一秒的时间。这是昨天在正泰新能源滨江的一个厂区的场景。工序上的这个小小改变,一家企业可以增加上千万元的利润。 人口红利消失,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这是制造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不过现在,像正泰新能源一样,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通过引入云计算和大数据,对生产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转型升级。 浙江正泰新能源是一家规模较大的民营光伏发电投资企业,在泰国、西班牙、印度、罗马尼亚等国建有光伏发电站,年产能达到2500兆瓦。 以前,对工人来说,质检是一件非常“费神”和高压的工作。工人必须一刻不停地盯着机器屏幕,从红外线扫描图中发现电池片上的缺陷,一块电池片的通过速度大约在2秒钟,如果电池片的瑕疵难以判断,可能还要花上几秒思考。 用上阿里云ET工业大脑之后,通过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算法,质检机器集中学习了40000多张样片,将图像转换为机器能读懂的二进制语言,从而能让质检机器实时、自动判断电池片的缺陷。 从去年立项到今年5月正式验收,目前正泰新能源的AI质检系统已经调试了2个月时间。也是国内光伏行业首次实现单、多晶电池片的自动检测。目前,除了滨江厂区仍处于调试的这台AI质检机器,今年下半年海宁新建的电池工厂10台机器将全部用上AI质检系统。 正泰新能源副总裁黄海燕说,按照之前人工质检的良品率是95%左右,如果电池良品率提升一个点,每年省下上千万元级别的成本,相当于带来千万元的收入。同时可以节省一半以上的人工,机器产能也提高了一倍左右。 除了节省成本,在黄海燕看来,以前的质检都是点对点,也就是说,只能判断电池片有没有瑕疵,但用上AI质检系统以后,不仅可以判断出有没有质量问题,而且通过大数据统计和分析,推导出哪一类的瑕疵比较多,反过来推动工艺和流程改善。 去年,浙江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发布《浙江省“企业上云”行动计划(2017)》,计划指出,让10万家企业的“大脑”率先上云,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目前,浙江省内有超过5万家企业用上了“工业大脑”。比如,较早用上“大脑”的中策橡胶,一年可节省成本千万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