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毕业被悄悄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仪式”。“毕业旅行”“毕业聚餐”“拍不同着装的毕业照”……活动越来越丰富,毕业账单也越来越长。近日,据媒体报道,调查显示,有68%的大学生在毕业季花费超过4000元,甚至有2%的人毕业消费超过10000元,仅10%的大学生毕业消费在2000元以内。
“什么是哥们儿?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生珍惜同学情谊,通过消费来增进同学感情,为毕业增色,并非毫无理由。但是,奢华的“毕业消费”有“打肿脸充胖子”之嫌,并不值得提倡。
有网友在微博中说,毕业生在旅行中磨炼、成长,比待在学校强百倍,不在任性的时间里任性一次青春,会后悔。这种观点当然有一定道理,但忽视了多元毕业纪念方式存在的价值,也没有看到奢侈的毕业消费带来的弊端。
一方面,奢华的毕业消费,容易让学生形成炫富和攀比的心理。在调查中,超六成受访者表示“毕业基金”来源于父母“赞助”,且对拿父母的辛苦钱过度消费并不介意。于是,一些同学持着“毕竟是大学最后一次了,放纵一下也无妨”的心理,大肆消费,挣足了面子;而那些平时不善交际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受此影响,跟风效仿。
更严重的是,这种消费模式会让一些学生承受财务的压力。毕业季的大学生,正处于离开校园、刚开始工作的起步阶段,待遇不高,租房、饮食交通等费用接连而来,财务吃紧的同学并非没有,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任性”地花钱。过度的毕业消费,对那些家境并不宽裕或不愿意向家里伸手要钱的学生来说,需要扛起较重的财务负担,甚至走入财务恶性循环,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抛开这些不论,奢华的毕业消费真能维系同学情谊吗?未必。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同学和朋友关系,是在共同的学习与生活体验中产生了共同的兴趣爱好,进而拥有相近的价值观。否则,再豪华的酒宴和旅游,能换来一时的和颜悦色,却换不来他人的真心相待。
其实,大学生要想维系同学关系,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在过去的年代,同样都面临着毕业,大学生的纪念却质朴而轻松,如赠送留言册和书籍,拍一些校园风景照、集体视频等;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也推出了方式各异的活动,如为母校做最后一件事、向困难儿童献爱心、拍摄微电影等。这些创意项目毕业生们完全可以参与,纪念意义大且低调有内涵。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要加强交流互动,多一些精神上的探讨。“伯牙子期”式的友谊,虽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能为奢华却缺乏效果的毕业消费做注解。
说白了,毕业季当然值得留念,但应回归本身的纪念意义,过于奢华的消费,不应成为大学毕业的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