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检测结果显示:
8个批次均未检出危害较大的贝类毒素
发生赤潮的海域
海洋渔业部门在相关海域取样
前天傍晚,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微博一则消息引发很多网友的关注——
6月19日,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在渔山列岛至檀头山海域发现含短裸甲藻(有毒)和具刺膝沟藻(无毒)的赤潮,面积约380平方公里,呈片状分布,水体颜色为黑褐色。
短裸甲藻毒素被称为神经性贝毒,可到贝类等生物体中,人食用了会产生恶心、呕吐、腹泻、痉挛、支气管收缩、麻痹、昏迷等神经性中毒症状。
记者了解到,根据《宁波市海洋灾害应急预案》规定,前天12时,宁波已经启动赤潮Ⅲ级应急响应。
那么,我们很喜欢吃的贝类海鲜,这次有没有被赤潮“污染”?
昨天,海洋渔业部门公布了当地8个批次的海水贝类检测结果,没有检出对人体危害较大的贝类毒素。
赤潮或跟梅雨天气有关
已临时关闭贝类采捕活动
这次发生的赤潮是短裸甲藻,属于裸甲藻目,含有一定的神经性贝毒。
昨天下午,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透露,渔业部门已经对当地的贝类进行检测。
省海洋与渔业局也派出了专家组,赶到宁波指导工作。宁波市渔业环境与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正在开展赤潮及生物的持续跟踪监(检)测。同时,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也介入事件。
目前,象山临时关闭了这片区域的贝类采捕活动。
现场的检测显示,没有发现鱼贝类死亡现象,对宁波市沿海养殖业影响较小。
专家分析,宁波这次发生的赤潮是短裸甲藻,属于裸甲藻目,含有一定的神经性贝毒。赤潮暴发后,有毒赤潮的毒素会在海洋贝类体内累积,吃了有可能影响人的健康。
到了6月20日下午,这片赤潮的面积已经缩减到了100平方公里。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的工作人员说,近几年,宁波海域出现赤潮的情况极少,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出现过了。“这次赤潮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很可能和最近宁波梅雨季闷热天气有关,好在这次赤潮的面积不算大。”
这次赤潮后
海洋贝类还能吃吗?
昨天傍晚,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公布了这次检测的结果。
一个好消息是:韭山海域和渔山海域赤潮优势种发生了新的变化,总体向好发展了。
昨天,南韭山西部海域的赤潮面积,已经减小到大概20平方公里,而渔山列岛至檀头山海域的赤潮面积大概缩减到280平方公里。
让大伙儿松口气的是,两个海域的赤潮优势种(注:海水中数量最多的藻类,叫优势种),相比前两天都有了变化,都转变为米氏凯伦藻,米氏凯伦藻是我国海域常见的一种赤潮甲藻,但也属于有害藻类,也能分泌出毒素。
不过专家说,对人体而言,米氏凯伦藻的毒性要比先前的短裸甲藻毒性低。
在赤潮发生后,检测部门也在赤潮区域采集了8个批次的海水贝类(其中2个来自市场的野生海水贝类,6个来自赤潮区域的野生海水贝类)。
昨天下午,检测结果也出来了:腹泻性贝类毒素和神经性贝类毒素都没有检出;麻痹性贝类毒素除了佛手有微量检出(但小于国家限值标准<80μg/100g 的十分之一)外,其余的样本中都没有检测出。
推荐阅读:
可怕!花188元就能看"生活直播"!你家的摄像头安全吗?
杭州有学生竟在校园里钓龙虾 半小时钓上50多只
杭州市区老房子越来越多 只要全体居民同意就可以拆了重建?
464公里快速路迎亚运 杭州四年打造“45分钟时空圈”
第二波强降雨已启动!23日夜里起影响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