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频频摆出“亲民”姿态,但无可否认,类似排上一年半载的队等一只包包这样的饥饿营销依然是奢侈品牌最为擅长的。也正因为此,当上周LV在它的2017年度假系列秀场上“试水”所谓的“即看即买”模式时立马引起了业界不小的关注。
一边看着秀场上名模们拎着下一季的新品包包走秀,一边马上就能通过官网购买或是预订看中的包款,而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坐等几个月后“新品上架”——对于素来信奉“客人们需要用等待来增加对产品的期望值”的奢侈品牌而言,这样的速度无疑是创下了新高,但如果跳出这个圈子来看,像这样“接近”消费者而不是“奔向”消费者显然还是太慢了。
同样是借助秀场、红毯,上个月化妆品品牌巴黎欧莱雅就刚刚通过一场时下大热的直播与“边看边买”植入营销的结合创下了品牌网店下单率激增近30倍的业绩。当然,这样的成功其实早已不鲜见。从几年前那档瞄准“女神新衣”的时尚真人秀节目开始,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剧、游戏、娱乐节目等如今都正在成为某种意义上变相的“电视购物”节目,出现在眼前的每个场景、物件都可以动动手指就“据为己有”,通过一个个链接、二维码让我们得以“边看边买”、随时下单。
技术的加速迭代给商业带来了种种颠覆,也让我们的消费形态变得更加便捷、多样,这当然是好事,只不过一不小心就容易“好心办坏事”。在经典的传播学理论中有一种观点叫做“魔弹论”或是“皮下注射论”,以此来说明传播媒介具有无法抵抗的传播效力,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刺激。几百年来无论是学界还是生活实践都已经不断佐证着人们其实没有那么容易“中弹”、没那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然而这种“信心”在今天这样的多屏时代似乎是在不断被动摇、被影响——我们不停地被各种需要、不需要的信息骚扰,被一个个所谓的“场景”代入进而冲动消费,一面喊着“剁手”一面却在不知不觉之中买回越来越多根本用不上、不适合的东西……
所谓的“消费升级”,我倒觉得更多选择仅仅是最基础、最容易实现的第一步,更为成熟的消费心态和健康的消费环境才是更具决定性的关键所在。现在的我们,最缺的不是“边看边买”的便捷,而是“光看不买”的理智和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