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谁家没几瓶葡萄酒啊。
特别是妹子们,睡前喝几口红酒,顿时觉得自己又美了几分。
冲着这想法,大部分妹子都会买进口葡萄酒,“为了美容,姐不差钱”。
如果你常年喝葡萄酒,对葡萄酒有些研究,那么,你有没有发现,近些年,葡萄酒的口感,悄悄变了?
糖分、酸度、香气……都有了一些变化,这让同一款葡萄酒,变得有些不同。
是味觉的问题吗?
NO,其实是气候的问题。
是什么影响了葡萄酒的口味?
当一个葡萄酒爱好者,买到一瓶好葡萄酒,开瓶的时候,是不是很High?
其实,你期盼的口感,早就被决定啦。
这和生娃其实有点像,新生儿的性别,看似出生那刻才知道,其实在受精那刻就定好了的。
嗯,高级葡萄酒的决定因素,自然是葡萄的品种本身。
像赤霞珠、黑比诺、梅洛特等等,不同的葡萄,生产出不同的酒。
那么,你以为葡萄品种搞定了,口感就OK了吗?
这么想的话,让决定葡萄生长的气候怎么看?让发酵时的温度怎么看?让酿酒桶的橡木怎么看?
毕竟,葡萄酒的酿造不是电脑程序,按下启动键就不用管了。
酿造高级葡萄酒的葡萄,其实是个脆弱的娃,特容易受到成长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必须在恰当季节的恰当时刻成熟,成熟的速度也得恰当,才能酿出一瓶好酒。
要是天气太热,葡萄的糖分浓度就上去了,带给葡萄酒某种口感的某种风味一看,呀,时间不多啦,还没酝酿好呢,就被采摘了。
酿酒师说:怪我咯?我也是被逼的好嘛,再不摘,你们就过熟啦。
反之,如果温度不够呢?
采摘的时候,酿酒师先尝一颗,我去,发苦的,葡萄籽也还是绿色的。
当然,也可以在葡萄成熟前提早采摘,或冒险晚点采摘。
只是,老天爷那臭脾气还真不好伺候,预报不如变化快,几天之差,葡萄就可能被淋雨,肿胀发霉。
回到上面的话题,一瓶葡萄酒的口味,实际上,是由葡萄采摘的那刻决定的。
所以,葡萄酒是种傲娇的酒,好坏通常与酿造技术无关。
不同年份的葡萄酒的区别,说白了,基本上就是当时天气的区别。
就气温这条来看,葡萄酒很傲娇
其实,采摘那刻的天气,决定了葡萄的温度。
当然,决定葡萄品质的还包括它长在葡萄树的什么位置,照射到多少阳光,吸收了多少热量,是否通风等等。
好的葡萄园,是这样的:确保每颗葡萄都能接收到适当的热量,同时成熟,并以同样的速度采摘。
密密麻麻布满葡萄的葡萄树,那只是吃货想象中的葡萄园。
这样的葡萄搁在酿酒师眼里,绝对是灾难。
多,不是重点,重点是质量。
所以,山坡的朝向、棚架的间距、留多少串葡萄在树上不采摘……都很有讲究。
得,这活只有处女座能做。
前几年,我去过新疆的一个葡萄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葡萄在葡萄藤中的位置,可有讲究了。
改变葡萄串和地面的距离=改变它们接收到的反射热和辐射热。
调整或修剪枝叶=调节光照和空气流通。
据说,最极端的要求是:一天中的某个时刻,葡萄串的每一面都能晒到一点阳光。
好了,就当葡萄串的问题,已经被处女座的同学成功解决了。
那么采摘呢?
就以妹子们喜欢的法国葡萄酒为例,葡萄采摘的日期,能判断当年夏天的气温,从中世纪以来,法国的收获日由官方统一规定,地方政府会在收获期来临的一个月前,公布采摘日期。
然后,法国气象学家发现,从21世纪初开始,葡萄采摘日逐渐提前,尤其是2003年,8月中旬就开始采摘了,史无前例。
那一年,欧洲太热了,葡萄园主几乎是从老天爷嘴里抢下的葡萄,早摘一天少损失一点。
到后来,有些葡萄园主不得不出动冷柜车,才把葡萄运送出来,不然挂树上,分分种变成葡萄干。
虽然,我觉得葡萄干也不错啊,挺好吃的,也能卖钱,可哪有葡萄酒值钱不是?
不知道谁喝过2003年法国的葡萄酒?
法国当地品酒师,是这么说的:2003年的葡萄酒,口感不错,因为天热,葡萄成熟快,味道就相当丰富浓郁,BUT——往往BUT才是关键部分——喝到最后,葡萄的汁液不足,酒喝起来,就有点点葡萄干的味道。
嗯,天热的双刃剑,不能啥便宜都占尽,老天爷果然公平。
然后一问酿酒厂,大跌品酒师的隐形眼镜啊:2003年最好的葡萄酒,都是不太有名的酿酒厂产的,尤其是过去种出葡萄老是不够成熟的酿酒厂。
之前吧,这些酿酒厂的葡萄园,相对阴暗、风强、低温,结果2003年过热,这一切都弥补了。
倒是之前那些光照好的葡萄园,在2003年被晒哭了。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