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因工作而“过劳死”的新闻在各大媒体疯转。外地36岁硕士张某被发现猝死在公司租住的酒店马桶上,当日凌晨1点他还发出了最后一封工作邮件。据媒体报道,张某生前负责一个项目的软件开发,经常加班到凌晨,有时甚至到早上五六点钟,一早又照常上班。
IT男加班猝死的消息过去也曾有过,“无加班不IT”一度成了这个行业的流行语。
然而,频频发生的“过劳死”事件,让众多盲目崇拜加班的企业,开始重新审视加班文化带来的问题。杭州一家IT公司负责人程亮说:“互联网公司讲求效率,一个产品的提出到上线,往往要求在几个月内完成,否则你将失去进入市场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加班成为一些互联网公司员工的常态,但我认为还是应该量力而行。”
“封闭开发”需要通宵工作
IT业加班加点成常态
在杭州某游戏公司上班的工程师陈佳(化名),对“硕士猝死”新闻中的“封闭开发”感同身受。
“‘封闭开发’就是为了完成一个项目,将所有成员全部拉到一个地方,吃住全在一起,几乎与外界隔绝,以求集中所有精力工作。” 陈佳说,“一些IT公司在创业早期,为了苛刻地完成项目,经常碰到‘封闭攻关’,长则几个月,短则几天,全身心地放在工作上,通宵加班是常事。虽然项目完成后,也会有补休,但身体透支太厉害了,根本缓不过来。”
潘文炜曾在一家杭州民营通信科技公司从事开发工作,因工作强度太大选择了离职。他说:“每天的下班时间基本在22点,一天至少工作12小时,项目完成能得到奖励和调休。加班往往是因为项目安排进度紧,所有项目必须按时完成。”
“加班文化”的出现,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密切相关,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有非常强大的加班传统。互联网产业的兴起,并没有改变这种文化,反而在加剧。一些互联网公司掌门人有时也会倡导无限加班模式,为之不惜花巨资开办食堂、澡堂、健身区等生活配套设施。程亮说,互联网公司的“激情”企业文化,一方面员工加班确实失去了很多休息时间,但另一方面,工作上的成就感也让员工热血沸腾。
企业应自觉规范工时管理 行政监管难度很大
一些真正富有效率的企业,观念正悄然改变,“准时下班文化”开始被一些企业家挂在嘴边。
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是,一些传统“加班大国”,正努力纠正过度加班问题。今年,日本著名商社伊藤忠商事在招聘时就开出了“不鼓励加班”、“提早下班”等福利条件,被日本年轻人选为最想去的企业。
一些国内有远见的企业已着手调整劳动量安排,以达到更合理的用工时间水平,其中包括调整任务链和拉长供应链,减少员工花在等交接、走流程的时间,把一些非核心的工作外包出去等。
杭汽轮的员工以前也时常加班,但现在基本保证8小时工作制,即使有加班需要,企业也会安排之后的调休,并进行加班工资补偿。董事长聂忠海说:“无论什么行业,在劳动力不够的情况下让员工加班加点,这种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的做法是不对的。配置相对充足合理的劳动力,是企业应付出的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不意味着就要延长劳动时间,优化工艺、设计水平,提高装备水平,对员工培训,提高劳动素质,都是有效方法。”
程亮说:“加班确实能提高企业效率,但企业也应时常提醒员工劳逸结合。我认为年轻人趁青春多付出是值得鼓励的,但每个人都应量力而行。”
保障劳动者合法的休息时间,除了用人单位自觉规范工时管理,相关行政部门也应对企业加强督查监管。记者从高新区劳动监察大队了解到,劳动者要在这方面维权难度很大。因为遵循谁举报谁取证原则,劳动监察大队介入处理要有相应证据,而证据往往掌握在企业手中,企业占据了主动权,所以很多时候无法作出行政处罚。
相关:过劳死十大危险信号 医生说是伪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