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昌建(文字工作者,语不惊人,诗不休) 有一位张姓的老先生,几年前(2015年6月1日)给杭州日报沟通版来信,讲他在上宗文中学时读《当代日报》并给它投稿的往事,并对当时位于谢麻子巷的报馆留有印象,他认为从报馆在谢麻子巷的《当代日报》发展到今天体育场路上的《杭州日报》,这是要由衷地为杭报高兴且点赞的。 过了两个星期,杭州日报的老报人陆克昌先生亦在杭州日报沟通版上撰文,他指出《当代日报》是由1947年3月创刊的《当代晚报》发展而来,但是说《杭州日报》是由《当代日报》发展而来是不准确的,然后作为亲历者他说了一些“理由”,这为我们今天钩沉杭州日报的报史提供了一种视角,特别是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么一个时间节点上,忆昔鉴今,读报知史,这也是极有意思的事情,至于这三张报纸之间的渊源关系,后面自然也会提及的。70多年的报史浩如烟海,我也只能取一瓢饮,就专取副刊这只瓢。 谢麻子巷在民国年间杭州的中正街上,也就是今天的解放路,《当代晚报》的报馆是在谢麻子巷的6号,钟毓龙的《说杭州》中讲到谢麻子巷是“南接盔头巷,北出丰乐桥。明志称柴木巷,亦称柴木普宁巷。有姓谢者,面麻,卖酒于此,饮者甚众,传即宋时丰乐酒家之子孙,当时负盛名焉。”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中东河改造,这个旧址早就不可寻了。 《当代晚报》创办于1947年3月,这是当时杭州城里唯一的一张晚报,对了,这就是它的广告征订语,可能也正因为是晚报的定位,那么晚报跟日报到底有些什么本质区别呢,这不是一两句话讲得清楚的,但它的副刊却是颇有特色的,它除了头版是新闻之外,第二三四版一开始都是副刊,这不是周六周日是这样,而是天天如此,这样的布局持续了有几个月。这至少说明一个现象,副刊在当年并不是可有可无,至少在新创刊的《当代晚报》上是这样的。 《当代晚报》的副刊一共有三个版,第二版叫“夜来香”,占整个版的一半版面,另一半是广告。第三版叫“雷峰塔”,第四版叫“湖边”,大约占三分之一的版面,注意,那个时候报纸版面的大小,就跟今天的《参考消息》、《新民晚报》这种版面大小的。 创刊号的“夜来香”版面有一则发刊词,题目就叫《春宵无限好,静读夜来香》。今天我们大约也知道三四十年代上海滩有一首歌就叫《夜来香》的,是伴着爵士舞步的,在经历了抗战的血雨腥风之后,来一点温馨的风格也自然是可以理解的。“夜来香”的文字极为简短,有的完全不到一块豆腐干的面积,除去半个版的广告,还有题栏等,“夜来香”少则五六篇,多则要有十篇短文,那真是密密麻麻的,所以我说那个年代已经有“微博体”了。事实上短小不仅是夜来香的特点,也是这三个版最主要的特点。我大致统计过,它三个版大约二十篇左右的文字,总的字数不超过六千字,那意味着平均是三百字一篇文章。 而最有杭州特色的还是第四版的“湖边”,从第一期起有一个连载,就叫“西湖风景线”,不少是配图的,作者叫西湮,它的第一期写湖滨,第二期是运动场,第三期为柳浪闻莺,第四期是雷峰遗址,第五期是净慈寺,由此看作者基本是先从西湖湖滨的南线开始写起的,每篇文字皆在百字左右,颇有人文地理的感觉。我记得杭州日报办下午版的时候,林之老师也写过此类文字,后编成《西湖细节》一书,应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