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政协:加快地方立法,明确主管部门,推进设施布局
聚焦民生实事和社会治理,开展民生提案办理“双月协商”——这是杭州市政协今年工作的创新举措。以“双月”为间隔,以座谈交流的形式,把调研、监督与协商融为一体,更好地发挥政协提案履职为民的作用。
昨天下午的“双月协商”,围绕“加强儿童早教市场管理”相关提案的办理情况展开。会上,杭州市政协委员就规范“早教”市场行业、培育托管类社会组织和提升早期教育服务质量等协商建言。
妇联调查
不敢生二孩
85.5%是怕“没人照管”
你家有3岁以下的宝宝吗?你的孩子在0-3岁期间,主要是谁在带?自己、祖辈、钟点工还是专业早教机构?
俗话说“三岁看老”,幼儿期是孩子大脑发育、体格成长和健康心理养成的关键阶段。期待孩子一出生就受到良好教育,是家长越来越迫切的需求。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3岁以下尤其是18至36个月的幼儿公共托育服务供给短缺问题不断凸显。据杭州市妇联调查,目前在杭州,69%的幼儿是祖辈照顾,9%父母照料,10%是钟点工管,4%在早教机构,8%是其他方式。而61%的调查对象,认为现有托育服务供给不足,认为市场上现有托育机构资质不足、存在隐患的比例,占比高达83.3%。
市政协委员吕芬芳介绍,就全国而言,3-6岁儿童对应的幼儿园教育已比较成熟,6岁以上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但0-3岁婴幼儿在全国各类托育机构的入托率只有4%,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50%的比例。“我们妇联在杭州调查也发现,在有3岁以下孩子的18-45岁城镇女性中,有近三分之一因孩子没人照料而中断就业,高达85.5%的家庭将‘没人照管’列为不敢生育二孩最大的制约因素。可以说,婴幼儿入托难成为了家长的心病,也在客观上抑制了女性生育意愿,进而影响全面二孩政策的有效落地。”
市政协委员李君,自身从事幼教行业,对早教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有感触。
首先是混乱,在该行业的主管部门、准入标准、教育实施等问题都尚未解决之时,早教机构就已遍地开花。其次是早教机构缺乏监督管理。现有大部分早教机构采用一般市场准入制度,以商业机构名义在工商部门注册,由于监管的缺失,导致早教的办学标准、师资准入、监督考核等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存在虚假宣传、收费过高、师资力量差等问题。
委员建议
加快地方立法明确主管部门
推进设施布局,解燃眉之急
委员们认为,3岁以下尤其是18至36个月的幼儿公共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亟须回应的公共议题,也是政府需要担当的公共责任。那么,这道难题到底该怎么解?
市政协委员王曜君提出,目前法律法规明确幼儿园须教育部门审批,除幼儿园以外的“早教”机构由哪个部门审批却没有明确,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消除这一审批中的“空白地带”。“需要制定早教机构行业规范,明确早教的性质、行业的标准,在经营范围中明确设立早期教育的项目,让早教机构名正而言顺,使其正大光明走向市场。”
市政协妇联界别组在提案中建议,杭州应该尽快制定适应城市发展和人口布局的托育服务发展规划,明确具体负责的职能部门,利用整合卫计、教育、民族、人社等部门资源,建立横向合作、纵向贯彻的管理体制,形成部门负责、街道落实、群众参与、多方联动的推进体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