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种“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各地政府部门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上海市宝山区副区长夏雨就表示,宝山将利用共享单车的里程数、保有量等数据,量化共享自行车的“公共交通”属性,并为此付费,变原有的前期投入建桩模式,为未来的后期奖励模式。政府根据居民实际使用量和社会效果给予企业相应的奖励,预计明年可能兑现。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单车需要通过调整硬件设计、增加灵活度等办法,让用户骑起来更轻便;另一方面,要尽快通过数据积累和算法优化,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此外,打造城市慢行交通,还需解决非机动车道不足且屡被机动车占用等问题。
调整城市规划,让自行车回归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将2040年上海绿色交通出行比重目标设为85%。其中在慢行交通上,将在中心城、新城城区完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为主的慢行网络,提高其连续性和功能性。采取分隔、保护和引导措施,保障安全性。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和公共服务中心,设立步行通道、非机动车停车泊位,形成立体慢行换乘。还将结合滨江等公共开敞空间,设置独立慢行通道。
专家认为,城市道路应该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合理配置,按照上述顺序长度比例逐渐提高,如同人体内部血管系统,毛细血管比例最高,城市道路中支路比例也应最高以保证交通畅通。在支路建设中,慢行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2014年上海第五次交通大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居民家庭脚踏自行车的使用规模持续下降,日均使用车辆规模为155万辆,较2009年下降约70%,在出行方式中占7.2%,比2009年下降6.9个百分点。
让自行车回归城市,建立与之匹配的“毛细血管”体系,首先要保障非机动车的路权:在车流量大的道路上,能否实现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硬质隔离?在单车道支路路口,能否扩大非机动车停车区域?
扩展来看,用APP实现小到剪草机、大到运输系统的“共享”,截至2015年,全球已有数十城市加入城市共享计划。摩拜单车在公共交通领域展示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范例,但以公共交通为切入点,践行“共享型城市”的理念,还有待于更多探索。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