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前,行走在英国伦敦街头的路人。
2015年,12月23日,北京市民戴口罩在陶然亭公园内跳舞晨练。 新华社发
2015年12月18日,英国约克郡,凯灵利煤矿经营最后一天,煤矿工人们互相拥抱着交接班。而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后一天站在这个地下深层矿里了。矿工Kevin McDonagh从自己最后一次挖出来的煤矿石上切割下一块,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纪念。
上个月,英国政府表示,到2025年计划全部关闭对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火电站。英国当局日前决定关闭位于约克郡的最后一个深层煤矿——凯灵利煤矿。尽管工人们依然上街抗议政府这一举动,但这仍然没有办法阻止历史车轮的向前。始于300年前工业革命的光辉历史将彻底结束。
关闭煤矿,这不仅仅是英国的一次产业结构的升级,更是英国政府环境治理卓有成效的的骄傲宣告。钱报智库专家、旅法学者宋鲁郑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英国治霾一靠工业化阶段的结束,二靠制定治理污染的法规。结束工业化阶段是本,而制定治理法规是标。治理环境污染必须标本兼治。
英国的治霾之路,是否值得我们借鉴?
半个世纪之前
伦敦的“毒雾”
提到伦敦,人们很难想到它的另外一个名字“雾都”。
1952年12月,“雾都”伦敦发生持续5天的毒雾事件,空气重度污染下伦敦居民出现大范围呼吸困难,造成4000多人死亡,而主要元凶正是燃煤。随后几个月,又有8000人因雾霾死亡。
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是伦敦雾事件的罪魁祸首。
在解释英国为何逐步弃用煤炭时,路透社在一篇专栏中指出,“过去10年,煤炭已经被视为最肮脏、污染最严重的化石燃料。淘汰煤炭作为能源成为气候活动家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士的首要目标。”
这篇专栏称,与天然气和石油相比,煤炭在燃烧中释放更多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煤炭燃烧除产生汞等有毒物质外,还产生微小颗粒物,危害公众健康。
上世纪,伦敦和英国其他大城市经常发生严重的雾霾,而在工厂、家庭、铁路等大量使用的煤炭正是最大污染源。“毒雾事件”促使政府在1956年通过《清洁空气法》,明确在城市村镇设立“烟雾控制区”,限定区内只能使用无烟燃料。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