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现
伦敦旧貌
美国新一代极地轨道卫星上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可谓洞悉大气状况的“天眼”。美国航天局日前发布了这台仪器2015年11月30日拍摄的一张图像,清晰显示出中国上空的大气状况。
当日北京地区正遭遇严重雾霾,PM2.5浓度最高达到每立方米666微克。美国航天局指出,雾霾的成分主要是硫酸盐气溶胶,燃煤仍是罪魁祸首。雾霾通常在冬天多发,从气象角度来说,是因为“逆温层”在这个季节更常出现。
冬季逆温层的“帮凶”作用,也曾让伦敦深受其害。1952年12月,这座曾经的“雾都”爆发灾害性“烟雾事件”,笼罩多日的逆温层就是那“最后一根稻草”。也正是从“烟雾事件”开始,英国走上了大刀阔斧治理空气污染的道路。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减少煤炭使用。
路透社为此专门发表长文说,英国的数十年“减煤”历程证明绿色转型完全可行,而其中经验可供当前的中国借鉴。文章指出,当年伦敦等英国大城市同样雾霾频现,工业和家庭用煤、火车等交通运输用煤是重要原因。当今的中国面临类似问题,煤炭占全部能源使用的比例过高。
文章建议,“减煤”可分步进行。比如,先从分散的小型火力发电厂和家庭用煤入手,转向较大规模的集中用煤,这样更加切实可行,也有利于统一对煤炭使用进行升级改造。然后,再逐步用清洁能源替代煤炭。
文章说,中国已经完成铁路运输方面的去碳化转型,不过要在整个经济中完成这一转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英国经验
能源结构改革是根本
除了英国于1956年颁布《清洁空气法》外,减少空气污染的根本在于能源结构的改革。英国能源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由煤炭向天然气的急速转变。值得注意的是,1959年和1969年,英国相继在北海发现巨大的天然气和石油储量,突然获得更加清洁和廉价的替代能源。此外,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英国建设了19个大型核电反应堆。
同时,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大幅提高。2012年,英国政府制定了新的《能源法案》,规定政府支持包括可再生能源、新的核能、燃气、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的多元化能源架构建设,以防止经济发展受困于能源短缺瓶颈。
随着全球变暖以及大气污染防治形势日趋严峻,“碳捕捉与存储”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英国在碳捕捉与存储的探索、研发、运用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英国政府于2012年宣布启动碳捕捉与储存招标计划,投入10亿英镑鼓励发展该技术,以便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使英国在这个未来产业中抢占先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