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党委(党组)书记改革工作述职报告摘要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1-07 08:12   

打好改革创新组合拳 促进更高质量就业

市人力社保局党组书记、局长 叶茂东

市人力社保局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对就业工作新挑战,突出政策、机制和服务改革创新,促进更高质量就业。2017年至今,城镇新增就业162.07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6%以下低位运行,2018、2019年连续2年获得省政府就业创业督查激励考核第一名。

一、主动应对,持续升级就业政策。2017年以来,紧盯就业稳定性不高、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深入企业、高校调研,不断完善具有杭州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推动市域就业政策一体化,统一城乡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待遇标准,城乡职工同等参保缴费、同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2018年,着力推进就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提标扩面各类就业创业补助和社保补贴。2019年,积极援企稳岗,支持自主创业,提升就业质量。2020年,创新举措应对疫情,开通全国首趟复工专列、湖北恩施扶贫专车,助力复工复产;打好“减返降缓补”组合拳,全力稳就业、保就业,全年减免和返还社保费近370亿元,惠及企业约55万家;出台新一轮大创三年行动计划,重磅推出应届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等政策,新引进35岁以下高校毕业生40.66万人,相比2019年全年增长91.9%。

二、积极解难,优化创业扶持体系。紧扣“双创”发展需求,打造一条集资金、空间、培育和项目为一体的全要素创业链。构建集生活补贴、项目资助、担保贷款和基金扶持的资金支持体系,解决创业融资难题。依托产业园区、科技园区、高校资源,建立11个留创园、20个大创园、22家创业陪跑空间,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探索创业梯度培育模式,与104所国内重点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在41所在杭高校建立就创指导站,建立上海、南京、黄山“师友计划”分中心入选中国十大地方就业创业创新事件;设立全国首个大学生“双创日”;依托国内首家公益性大学生创业学院,分层培训1400余人,推出大学生杰出创业人才培育计划,每年选拔20人分别给予50万元培育资金。目前,160名杰出创业培育对象所在企业有13家上市或被上市公司收购。2017年来,新增大创企业9424家,累计带动就业4万余人。

三、突出精准,创新就业服务机制。编制发布紧缺人才目录、紧缺工种目录和高校毕业生在杭就业情况报告,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实施就业援助精准服务,举办就业援助公益示范、私人定制服务周等专项活动300余场,服务28万余人次。疫情发生后,创新搭建稳岗就业余缺调剂平台,为1909家企业调剂员工2.5万余人。实施“结对淳安·创业助跑”帮扶计划,促进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高质量就业。率先成立长三角人才云市场,成功举办高层次人才云聘会。探索东西部劳务协作“四千行动”新模式,国务院《扶贫信息》3次推广“杭州经验”,我市对口帮扶劳务协作做法在全国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四、数字赋能,加速集成应用改革。紧盯就业创业堵点、痛点,推进员工招聘、失业、创业等11个“一件事”改革,2019年在全国首创“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件事”,8部门17个高频事项整合成“一件事”,实现全流程窗口“最多跑一次”或网上“最多报一次”,覆盖1万余家大创企业,获新华社内参报道和国家人社部、省“竞跑者”推广,并入选杭州市改革创新最佳案例。深入推进“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典型做法在人社部行风建设调度会上作经验交流;“社保易窗”智能经办服务平台和灵活就业补贴管理模式改革获全省人社系统竞争性改革试点优秀项目。此外,34个就业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移动办、就近办和全城通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网上办理“跑零次”在央视新闻头条报道。

聚焦改革创新 打造“家门口”幸福养老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何凌超

市民政局聚焦改革创新,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推动出台《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改革经验先后在全国农村养老服务推进会、全国以及全省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推进会上交流,并入选2020年国家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一、聚焦家院一体,打造城乡均衡“托老所”。全市2691家村社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14家镇街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错位发展、互为补充。一是15分钟“一站式”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突出“床边、身边、周边”养老,赋予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小微型养老机构”基因,功能辐射辖区内村社级照料中心,专业服务延伸至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政府购买上门服务等,创新推进“时间银行”互助模式。二是中心城区“类机构”居家照护模式试点推行。搭建智能养老设备和信息服务平台,为300多名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24小时生命体征监护、康复护理等机构式照护服务,将养老机构床位“搬进家庭”,有效破解中心城区“机构床位一床难求”的养老难题。三是农村地区“不离亲”微型机构成功探索。支持农村闲置用房改建微型养老机构,在桐庐探索10-30张床位的独立法人资格“家院一体”微机构,依托慈善基金和长护险实现可持续运营,探索形成“村建民营”模式,走出农村失能老人养老难题破解新途径。

二、聚焦康养融合,提升原居安养“幸福感”。将康复服务融入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为失能失智和高风险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康复训练和生活照护等服务。一是打造“全链式”康养照护。在3家市级、11家区(县)级服务机构建立康养联合体试点,联合辖区医疗、康复、养老等机构,联通家庭病床、家庭养老床位,建立康养分级转介机制,规范康养服务标准与流程,实现医、养、社、家“全链式”康养照护。二是构建“闭环式”康养服务。西湖区率先实现评估、服务、结算“闭环式”康养服务。拱墅区线上开通4大类25小项康复护理服务,让“老有康养”逐渐成为老年人标配。三是实施“认知症关爱”行动。率先全国创设“4+X”失智老年人早期非药物干预模式,发布全国首个《社区认知症白皮书》,为老年人提供轻中度认知症早期干预服务以及重度认知症照护服务,有效破解认知症老人养老难题。

三、聚焦数字赋能,破解养老最后“一公里”。迭代升级市级“互联网+养老”平台,全天候为15万低收入高龄及失能老年人提供“一键呼救”等13项服务。一是首创“重阳分”。改变传统支付模式,率先全国创设养老电子货币“重阳分”,用于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费、护理费等。通过市民卡APP端,老人可以享受“点单式”服务,服务质量全流程实时在线监管。二是高龄津贴“补贴秒达”。2018年起,杭州高龄津贴发放实现“零次跑”,2020年再次升级,依托城市大脑“民生直达”平台实现“补贴秒达”,老人会在生日当天收到这份“数字寿礼”。三是率先推行“养老顾问”。在手机端“智能养老管家”输入个人基本信息就可精准匹配惠老政策,“养老地图”足不出户就能实时查询周边养老服务设施、VR全景导览,线下养老顾问提供助餐、敲门守护等“私人订制”服务。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