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党委(党组)书记改革工作述职报告摘要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1-07 08:12   

在2020年12月31日召开的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举行了党委(党组)书记改革工作述职,高新区(滨江)、建德市、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的党委(党组)书记作了述职。本报今天刊登述职报告摘要。  

改革赋能一流营商环境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 王 敏

高新区(滨江)锚定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总目标,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打造全面深化改革的滨江样板。

一、探索产业创新联合体改革,赋能“数字创新核”。聚焦基础研究和高校资源相对不足等痛点,补短板、强优势,不断深化创新要素的集聚和联动。打造“创新联合体”赋能产业链。启动硬科技攻坚,建立“三色预警”机制,支持重点产业领域建设公共技术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克关键性技术。探索“企业创新积分”赋能金融链。全国首创基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增信机制,目前银行授信总额已达1.3亿元,审批发放35家企业贷款7000万元,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知识产权一件事”赋能创新链。深化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设立全国首个全门类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完善全链条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70件。

二、探索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赋能“产业生态圈”。以数字化变革撬动政府治理理念变革,不断破解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难题,努力建成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融合的滨江范例。“去中心化”改革带好头。推动服务理念、业务流程、人员配置等重塑再造,压减市民之家50%以上的实体窗口,整合资源增设企业服务专区、网办掌办专区等,依托街道“亲清驾驶舱”提升基层企业服务能级,打造线下“15分钟政务服务圈”。商事制度改革不停步。获批全国商事制度改革促进政务环境提升标准化试点,率先推出商事登记无人智能审批,形成24小时数字化服务闭环,全区已有140家企业通过智能审批。基层治理创新勇争先。依托城市大脑滨江平台,结合清点停车场、置换停车位等手段,实现浙大儿保医院等重点街区“车辆不排队、直达停车位”。打造集智能分案、分层过滤、多渠道解纷、大数据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码解纠纷”平台,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弭在诉前。

三、探索民生事业供给侧改革,赋能“人才蓄水池”。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在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每年引进人才3万人以上。在“定制教育”求突破。打造全市首家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突破原有户籍招生模式、传统幼儿园规划布局、建筑物使用功能等难点,让孩子陪父母上班,让企业先进技术赋能教育。在“创新养老”下功夫。打破传统养老机构物理空间与原有开放生活割裂的痛点,探索全国首例“多代同楼”养老服务项目,以“陪伴互助”“多代同住”形式,单项养老服务向“老年+青年”的双向陪伴服务转变。在“职住合一”见实效。聚焦房源有限、分配机制不合理、流转率低等问题,开展人才房指标盘活改革。15天收回441个空闲指标;率先试点人才房公开摇号,实现配租全程在线;加码推出“人才房三年倍增计划”,全区在用房源达4437套,到2023年底力争达到1万套。

四、探索空间集约型开发改革,赋能“未来试验区”。着力破解用地瓶颈,力争有限空间无限发展,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到1634.4万元/亩,持续领跑全省。试点“政府代建”工业综合体。供地供楼双轨并行,既保障产业发展所需的用地空间,又以专业化、全程化服务帮助科技企业搞项目建设,实现城市工业项目集群建设和资源高效配置,目前已签约拟入驻企业8家。推进“区域共建”特别合作区。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突破项目引进、审批服务、人员管理、利益分配等障碍,入驻富芯半导体等一批高端制造业项目,总投资达470亿元。探索“企业联建”共享产业园。开全省先河,突破相邻地块间地下室相互退界、出入口设置、赋码备案、绿地率指标等限制,组织光云科技等四家企业进行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扩大地下使用面积约1.35万平方米,增加地下室机动车位205个,节省投资约3千万元。 

数字赋能推动强村善治 打造乡村治理建德样板

建德市委书记 童定干

建德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具有建德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相关做法得到省委、杭州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并在《领跑者》刊发。

一、聚焦资源整合,搭建数字乡村治理大平台。抓住阿里巴巴“2020春雷计划”全国首批实施对象机遇,合作开发乡村钉平台,建立起“市、镇、村、组、户”五级管理的数字乡村架构体系。一是便利群众,实现村民可议。把社会治理网络从线下整合到线上(每日活跃度保持在2万人以上),在乡村钉推出“线上连心桥”“指尖圆桌会”“村口大樟树”等模块,村民可随时随地就产业发展、美丽创建等村务村情进行讨论,打造24小时不关门的“网上村民议事厅”,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众人事众人议”。二是便于履职,实现村官可办。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把“最多反映一次”、信访超市等整合到乡村钉,设置民情反映、书记信箱、全员群等功能模块,村民通过跳出弹窗、“钉一下”等方式,实现问题“一键反映、秒回即办”,村干部、网格员“第一时间收件、第一时间代办”,工作在平台上实时留痕、自动生成台账,倒逼干部自加压力、尽责办事。三是便于监督,实现市镇可管。打通浙政钉与乡村钉的链接端口,开发出美好账本、项目管理、宅基地管理、集体审账等应用场景,实现市、镇、村三级信息可查、事项可管,形成“村里代办、镇里帮办、部门协办”三级联动数字治理平台,通过智慧赋能,推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进一步落实。

二、聚焦功能融合,展现数字乡村治理大智慧。一是高效监督守护清廉。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成立大数据监督实验室,采用5套分析方法、295项规则模型和313个专利算法,对数据进行清洗、比对、分析,在全省率先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监督监察“一网覆盖”的公权力智慧监督系统。聚焦村级资产、工程管理、民生资金等八大事项,探索“8+N”乡村监督模式,实现村民“掌上访问”,将监管阳光化、规范化,让人人成为“小微权力监督员”。前11月平均办案时长下降25.6%、涉纪信访下降21.3%。二是高效协调化解矛盾。推动基层治理“四平台”迭代升级,完成平安通、流管通、河长通“三通”APP并入浙政钉,融合“雪亮工程”“平安建设”等信息系统,建成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基层治理大数据库,有效推动全市矛盾纠纷“一窗受理、一揽调处、一站服务”高效运转。前11月线上受理群众信访件1.15万件、解决率达93.3%,万人越级访率下降23.4%。三是高效指挥打赢硬仗。依托城市大脑建德平台,融合应急、防汛、疫情防控等指挥平台,归集政法、气象、卫健等部门信息、条线数据,形成“统一指挥、信息汇总、高效集成”的基层治理一体化应急指挥平台,成功应对疫情防控和新安江水库首次九孔泄洪等“大战大考”。

三、聚焦效能聚合,激活数字乡村治理大能量。一是激活比拼争先能量。开展“乡村善治”大比拼活动,每月晾晒比拼结果,通过赛场赛马、比学赶超,一批善治村脱颖而出。如更楼街道率先开展农村家宴中心建设,找到破除隆丧厚葬、推动乡风文明的有效入口;又如大慈岩镇将治理重心下移至邻里,运用邻里“微法庭”等载体,着力打造“新时代·邻里睦”乡村治理品牌。二是激活基层创新能量。坚持数字助力基层治理,如寿昌镇以“云走访”为载体,打造一个村民圈、一个公众号、一个直播间、一个APP、一个二维码“五个一”治理平台,推动“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寿昌经验不断深化,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三是激活经济发展能量。以“数字+旅游”“数字+农业”为路径,加大产业融合力度,吸引1500余名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建成示范型农创客平台6家,带动农产品产销2.4亿元,实现全市“3020”全覆盖。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