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以健全“一号工程”推进机制为重点,在依法保障改革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依法统筹推进“一号工程”实施。围绕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全国智慧物流中心和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在网络保密安全、网络社会管理、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智慧应用等方面率先探索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建立健全决策、协调、落实、督查、考核、统计体系。建立信息经济公安分局。出台《杭州市网络交易管理办法》,规范网络交易行为,强化网上产品质量监管,促进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两区”建设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健全引导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制度环境。围绕创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化完善创建方案,推动建立部省联合推进机制。加快杭州(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立法进程,争取在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规则制定、金融支持、税收便利、数据化监管方式和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力争在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电商信用、风险防控、统计监测六大体系和线上“单一窗口”、线下“综合园区”两大平台建设上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规章制度,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自由化、便利化和规范化、法治化。加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立法,发挥法治在示范区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完善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健全以民营经济为基础、民营企业为主体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知识产权保护联合执法机制,依法健全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交易等制度体系,巩固和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成果。
健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机制。完善市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工作机制,推动城市总体规划、市域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维护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积极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全面落实《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若干意见》,健全“两化”深度融合机制,推动实体经济高端高新高效、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制定《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管理办法》,完善大江东“一主体、一平台”管理体制。健全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一区双城”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研究制定支持重点产业平台建设政策扶持体系。抓紧修订旅游地方性法规,建立以产业融合为核心,旅游观光、休闲保健、文化体验、商务会展于一体的市域旅游发展机制,推动旅游国际化。健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科教、制造、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推进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加快制定互联网金融产业集聚区、财富管理中心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更多民营银行试点。坚持非禁即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坚持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七、以健全城市“四治”长效机制为重点,在依法保障美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强化规划保障。依法发挥规划的调控、引领和约束作用,全面落实《“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2013-2020年)》,加快美丽中国先行区和“两美”浙江示范区建设。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完善主体功能区和环境功能区定位,划定并严守耕地和生态红线。深化完善淳安县美丽杭州实验区建设机制,积极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加快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完善“四治”长效机制。巩固深化“河长制”,健全标本兼治的“五水共治”长效机制,推动五个“三年行动计划”落实。依法推进千岛湖配水供水一体化工程。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全面实施《杭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2017年)》。加快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推进杭钢转型升级。深化完善机动车“双限”政策,修订完善《杭州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加快出租车管理体制和营运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大交通管理体制机制。科学规划市域垃圾处置设施布局。依法推进九峰环境能源等项目建设。制定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相关法规,建立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利用、分类处置“四分联动”长效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抓紧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和跨区域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机制。完善落后产能淘汰补贴等办法,建立排污指标回购和收储机制,严格实施环境资源和污染总量管理制度。
八、以创新社会治理机制为重点,在依法保障平安创建上实现新突破
推动社会矛盾化解法治化。构建党政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体系,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健全“和事佬”调和、社区律师导和、镇街中心维和、专业调委会求和、司法机关促和、大调解中心保和的“六和塔”矛盾纠纷调处模式。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和警调、诉调、检调衔接机制。加快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化。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巩固和深化最具安全感城市建设成果。完善全市“一网三中心、三全十服务”社会治理模式,推进网格化管理,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管理服务,着力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深化“电子围墙”信息监管服务系统建设,推行社区矫正的执法标准化管理。加强归正人员就业就学帮扶。依法强化交通、消防重点问题治理,健全应急联防联动体制机制。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建立网上网下维稳联动机制。
推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长效化。制定推进基层参与和民主协商的指导性意见。深化“我们圆桌会”、“湖滨晴雨”工作室、“街道民主协商议事会”等基层协商民主形式,巩固社区民情恳谈会、民主听证会、民情沟通日等有效机制,推动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公共事务协商治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规范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鼓励支持更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