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杭州市滨江区企业较多,近年来,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增多,人员流动性持续增大,给基层治理和法治滨江建设带来了一定压力。如何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基层矛盾前,强化诉源治理,大力化解矛盾纠纷,成为滨江区优化法治环境、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以“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为指引,今年6月,在杭州市委政法委统筹安排与杭州中院的具体指导下,滨江依托数字优势,积极开展一“码”解纠纷试点工作,创造性推出浙江ODR“调解码”。 聚沙方能成塔,汇细终成江河。在滨江,依托“一码解纠纷”线上平台,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法院特邀调解组织、律师调解组织等线下调解力量迅速形成全面联动新格局。截至目前,“一码解纠纷”平台已入驻调解组织97个,注册调解员887人,共受理案件5266起,调解成功2300起,一个多元参与、有序贯通的“随时调、随地调、随手调”社会治理共同体悄然形成。 一“码”通全链 调解更智能更透明 传统调解工作多以当面调解为主、电话调解为辅,时效性有限,过程也较为繁琐,滨江地区人员构成较为复杂,传统调解方式已不能满足群众多元化调解的现实需求。以矛盾纠纷化解和诉源治理为主线,滨江区创新使用集智能分案、分层过滤、多渠道解纷、大数据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码解纠纷”平台,极大缓解了这一痛点问题。 前不久,市民戴某和房东马某因保证金起了争执。戴某要提前一个月退房,马某认为这违反租赁合同,扣下3400元保证金。眼看要闹上法院,调解员及时通过“一码解纠纷”平台进行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并扫描二维码完成了包括签字确认在内的所有调解手续。 打开手机,点开“一码解纠纷”微信小程序,选择“我要调解”栏目,就可以进入全流程纠纷调解,群众身边的“头疼事”轻松实现“码”上办、马上办,像戴某、马某一样,越来越多的滨江群众正因此受益。 “一码解纠纷”公众端收到纠纷调解申请及法院将案件立为诉前调案件后,即刻生成一个案件专属的“调解码”,并自动引流到矛调中心,再由中心统一分流至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法院特邀调解组织以及市场化调解力量进行化解,以缓解当前法院面临的人案矛盾。 参考国际通用的突发事件颜色预警机制,“一码解纠纷”平台在矛盾纠纷化解领域创新引入“健康码”概念,以黄、橙、蓝、红、绿五色“调解码”融入纠纷化解过程,区分纠纷分流路径,记录纠纷化解信息,犹如一册电子卷宗。例如:在纠纷进入引调阶段后,“调解码”显示为蓝色,最终调解成功后,“调解码”转绿,当事人即可在线申请司法确认;如调解失败,“调解码”转红,则可在线申请法院立案。 据了解,作为应用场景,“一码解纠纷”平台被整体纳入滨江区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通过驾驶舱主控界面,可直接调看诉前调解率、引导到矛调中心比率,司法调解成功率以及案件总数、未响应数及各区域纠纷分布情况等,通过数字化、可视化分析,实时、直观反映区域诉源治理成效。 作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主力军,滨江区司法局全程参与了“一码解纠纷”的程序开发和运营。“通过‘一码’分流、‘五色’跟踪、驾驶舱‘一图’管控,实现纠纷治理全数字化,建成线上版的滨江区矛调中心,与线下矛调中心无缝衔接,形成纠纷治理生态链闭环,合力推动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从而推动‘最多跑一地’向‘一地也不用跑’转变。”滨江区司法局有关领导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