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杭州市滨江区企业较多,近年来,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增多,人员流动性持续增大,给基层治理和法治滨江建设带来了一定压力。如何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基层矛盾前,强化诉源治理,大力化解矛盾纠纷,成为滨江区优化法治环境、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以“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为指引,今年6月,在杭州市委政法委统筹安排与杭州中院的具体指导下,滨江依托数字优势,积极开展一“码”解纠纷试点工作,创造性推出浙江ODR“调解码”。 聚沙方能成塔,汇细终成江河。在滨江,依托“一码解纠纷”线上平台,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法院特邀调解组织、律师调解组织等线下调解力量迅速形成全面联动新格局。截至目前,“一码解纠纷”平台已入驻调解组织97个,注册调解员887人,共受理案件5266起,调解成功2300起,一个多元参与、有序贯通的“随时调、随地调、随手调”社会治理共同体悄然形成。 一“码”通全链 调解更智能更透明 传统调解工作多以当面调解为主、电话调解为辅,时效性有限,过程也较为繁琐,滨江地区人员构成较为复杂,传统调解方式已不能满足群众多元化调解的现实需求。以矛盾纠纷化解和诉源治理为主线,滨江区创新使用集智能分案、分层过滤、多渠道解纷、大数据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码解纠纷”平台,极大缓解了这一痛点问题。 前不久,市民戴某和房东马某因保证金起了争执。戴某要提前一个月退房,马某认为这违反租赁合同,扣下3400元保证金。眼看要闹上法院,调解员及时通过“一码解纠纷”平台进行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并扫描二维码完成了包括签字确认在内的所有调解手续。 打开手机,点开“一码解纠纷”微信小程序,选择“我要调解”栏目,就可以进入全流程纠纷调解,群众身边的“头疼事”轻松实现“码”上办、马上办,像戴某、马某一样,越来越多的滨江群众正因此受益。 “一码解纠纷”公众端收到纠纷调解申请及法院将案件立为诉前调案件后,即刻生成一个案件专属的“调解码”,并自动引流到矛调中心,再由中心统一分流至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法院特邀调解组织以及市场化调解力量进行化解,以缓解当前法院面临的人案矛盾。 参考国际通用的突发事件颜色预警机制,“一码解纠纷”平台在矛盾纠纷化解领域创新引入“健康码”概念,以黄、橙、蓝、红、绿五色“调解码”融入纠纷化解过程,区分纠纷分流路径,记录纠纷化解信息,犹如一册电子卷宗。例如:在纠纷进入引调阶段后,“调解码”显示为蓝色,最终调解成功后,“调解码”转绿,当事人即可在线申请司法确认;如调解失败,“调解码”转红,则可在线申请法院立案。 据了解,作为应用场景,“一码解纠纷”平台被整体纳入滨江区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通过驾驶舱主控界面,可直接调看诉前调解率、引导到矛调中心比率,司法调解成功率以及案件总数、未响应数及各区域纠纷分布情况等,通过数字化、可视化分析,实时、直观反映区域诉源治理成效。 作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主力军,滨江区司法局全程参与了“一码解纠纷”的程序开发和运营。“通过‘一码’分流、‘五色’跟踪、驾驶舱‘一图’管控,实现纠纷治理全数字化,建成线上版的滨江区矛调中心,与线下矛调中心无缝衔接,形成纠纷治理生态链闭环,合力推动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从而推动‘最多跑一地’向‘一地也不用跑’转变。”滨江区司法局有关领导说。 强配套护航 健全机制重在长效 人们可以轻松看到的是,一款简单的“一码解纠纷”便民小程序,而在看不见的背后,则是一群人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和一整套凝聚各方力量、行之有效的科学配套机制。 全方位整合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律师调解等社会调解服务资源,建立有机衔接的调解体系,是保障“一码解纠纷”健康可持续运行的关键要素。为充实基层调解力量,实现全员参与调解,滨江区专门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无党派人士等担任调解员,形成诉调、警调、检调、专调、访调“五调联动”的闭环管理模式,极大避免了多路径受理可能带来的重复案件。 与此同时,在滨江区委的领导下,由政法委牵头,司法局、法院为主,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参与,滨江构建了相应的平台建设合作机制,为“一码解纠纷”高效运作以及调解员的常态化开展工作保驾护航。 “根据现有调解组织功能及法院近3年来收结案例,我们梳理细化25类调解案由,并设置对应关键词,为平台智能分类确定规则,将合同纠纷、知识产权、劳动争议、物业服务、婚姻家事等纠纷纳入重点引导,着力提升纠纷化解质效。”滨江区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规范平台运行,滨江区制定《工作规程》《考核办法》和《调解员积分管理制度》,完善调解员常态教育培训轮训机制,科学设置考核指标,通过实行“积分制”考核,全面激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如今,与“一码解纠纷”全面联动,887个注册调解员活跃在线上、线下平台,在纠纷化解领域精准发力,助力基层矛盾纠纷可查询、可跟踪、可评价、可督办,推动“一码解纠纷”程序从单一“诉源”治理向“警源、访源、诉源”的三源共治迭代升级。 匠心促调解 传递浓浓城市温情 在滨江,与“一码解纠纷”等智慧化矛盾调解平台同步发展的,是覆盖面广、不断扩容的各类社会调解队伍。 今年以来,针对新冠疫情、贸易摩擦引发的劳动纠纷多发、争议诉讼复杂多样以及专业调解能力不足的问题,滨江区积极探索,将本地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解决劳动纠纷的创新突破点,在全省首创企业HR调解联盟,来自辖区企业的20名企业HR成为首批兼职调解员。自8月3日启动线上调解以来,已成功调解劳动争议案166件,调解成功率达82.9%,平均1.8天调解一起劳动纠纷,最快一起从受理到化解仅用了6小时,为优化全区营商环境增添了调解力量。 9月21日,在“926”工匠日即将到来之际,秉承“让群众带着矛盾来,带着满意回”的服务宗旨,全国首个“工匠调解工作室”在滨江区矛调中心正式设立,成为该中心原有16个服务窗口的有效补充,这也是滨江区在调解机制上的又一创新探索。该工作室由浙江省一级人民调解员、“工匠调解员”杨国庆主要负责。 多年来,杨国庆将调解“工作十法”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调解原则相结合,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和涉稳问题于无形,为调解对象争取赔偿金上千万元,纠纷调解成功率100%,解答法律咨询上千次。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目前,“工匠调解工作室”调解成功率为100%。春风化雨般的工作态度,则提高了全区的矛盾调解标准和“软实力”,向基层群众传递出杭城品质的浓浓善意和人文关爱。 在滨江,像杨国庆一样的专业调解员还有不少。 滨江区住建局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成立了“和滨江”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以1名金牌调解员领衔的5人专职调解员队伍入驻矛调中心,负责全区物业领域相关的各类纠纷案件,今年以来共受理308件,进入调解235件,调解成功232件;矛调中心“来就调”律师工作室线下购买律师服务、律所轮值工作室,线上律师注册“一码解纠纷”,今年以来,工作室成功调解劳动仲裁诉前案件323件。全区13家律所在“一码解纠纷”线上入驻,271名律师线上注册,积极参与矛盾调处。 企业HR调解联盟、工匠调解员队伍、“来就调”律师调解队伍、“和滨江”物业纠纷调解队伍等多种力量正形成合力,构筑起滨江特色的调解矩阵,形成了“群众纠纷群众调”的新格局。正是他们与人民群众亲密的链接关系,筑牢了矛盾调解有序开展的社会根基,也促成了“一码解纠纷”等创新载体的不断落地和优化。 “一码解纠纷”,这一落地有声、走在前列的“诉源治理”滨江新模式,给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再添硬核能量,成为滨江高水平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窗口,也为推动滨江社会治理水平再升级和创新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码解纠纷 “五色码”主要应用场景 法院收到材料、将其立为诉前调案件后,即刻生成一个案件专属的“调解码”,并自动引流到矛调中心,再由中心统一分流至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法院特邀调解组织以及市场化调解力量进行化解,切实缓解当前法院面临的人案矛盾。在此登记引调阶段,“调解码”显示为蓝色。 公众遇到纠纷扫码解决,系统智能判断,前端即实现诉访分离与重大敏感事件预警。对于适宜调解的纠纷,根据行业、专业调解优先,社、街人民调解兜底的原则,智能分流至相应的调解组织,充分发挥行业、专业调解力量在化解疑难专业性纠纷方面的优势。在此调解阶段,“调解码”显示为黄色。 如纠纷调解发生二次流转,如街道调解组织对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失败,且适宜再次调解的纠纷进行二次调解时,“调解码”将转为橙色。 纠纷调解成功后,“调解码”转绿,当事人即可在线申请司法确认;如调解失败,“调解码”转红,则可在线申请法院立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