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作为浙江省会城市,在浙江“两个先行”的奋斗目标指引之下,20年来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大力推进浙江宋韵文化传世工程。
如今,宋韵文化已经成为杭州的金名片。而这一切,可以从38年前的南宋皇城遗址挖掘说起。
当年最早报道南宋皇城考古的是《杭州日报》记者姜青青。许多年过去,姜青青不仅亲历了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在杭州的一步步实施,他本人也从记者转身为卓有成就的宋史研究专家。来看姜青青讲述的这段亲身经历——
1985年1月17日《杭州日报》有关南宋皇城遗址考古
第一次见诸报端的报纸原件
讲述者 姜青青
那是1985年,我在位于国货路的杭州日报财贸旅游部担任园林文物跑线记者。1月16日下午已是三四点钟,部门主任金紫紫为我提供了一条线索:市里一次工作会议透露,临安城考古有新发现。她让我立即采写一条消息稿。
重点调查和发掘南宋皇城遗址的临安城考古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于1983年秋共同组建的。此时再跑去岳庙附近的园文局采访,一去一回显然将影响发稿时间。
我径直跑到校场路附近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误打误撞地碰到了临安城考古队成员王海明。他非常认真地向我介绍了考古队一年多来的大致收获,如在万松岭路南面山坡上发现皇城北城墙,在馒头山东麓发现皇城东城墙,在凤凰山麓省军区仓库内发现宫殿台基遗迹。另外,在望仙桥东面德寿宫范围内发现了“香糕砖”砌成的一条砖道,说着还给了我一幅砖道照片。
次日,《杭州日报》一版刊发了《古杭城规模初见眉目》的消息。这是南宋皇城考古第一次披诸报端。
德寿宫遗址考古第一次披诸报端
发现砖道等遗迹
《古杭城规模初见眉目》刊载于1985年1月17日《杭州日报》一版
这年4月6日下午,我又得到皇城遗址考古新发现的消息。市园文局考古队在万松岭路东南角、中河西侧、当时的中山南路177号地段(在路的东侧),距地表四五米处,发现一处宋代建筑遗迹——墙脚。据这次发掘的负责人姚桂芳介绍,该墙脚是用宋代“香糕砖”、素面大砖和方砖砌筑的,砖头质地细密,粘结灰浆用的是糯米石灰浆,坚硬如石,非常牢固。砖块之下还有夯实的黄土和打底的石块,砌筑相当考究,推测这可能是皇城北门和宁门附近的城墙遗迹。
皇城遗址考古发现点。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通过几次考古现场的采访,我逐渐与考古工作人员结下了友情,此后但凡有新的考古发现,他们都会第一时间通知我去现场采访。
进入新世纪后,南宋皇城考古屡有发现,考古技术手段也日新月异。2013年三四月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手段,对南宋皇城遗址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工作,又有不少新发现,其中在宋城路找到了皇城正门南城墙丽正门的缺口。
至此,经过长期艰苦的考古发掘和严谨细致的文献研究,南宋皇城“南大内”的四至范围终于“合龙”,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南城墙位于宋城路一线,西城墙主要依托西面凤凰山作为其天然屏障,北城墙自万松岭路南侧的山坡向东延伸至馒头山东北角,东城墙位于馒头山东麓一带。
南宋皇城北墙遗址 姜青青 摄
南宋皇城四至范围的确认,为皇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北大内”德寿宫遗址的考古工作也颇有斩获。2001年发现了德寿宫的东宫墙、南宫墙以及部分宫内建筑遗迹。2005年发现了一系列与德寿宫有关的南宋重要遗迹,如西宫墙与便门、水渠、水闸与水池、砖铺路面、柱础基础、墙基、大型夯土台基、水井等。这次发掘体现了可观的学术价值,基本确定德寿宫范围在今天的望江路以北、建国南路以东、中河路以西。至此,总计约17万平方米的德寿宫遗址惟有北宫墙未能确定。2017年考古人员第四次对德寿宫遗址“挖地三尺”。
2018年8月时的德寿宫遗址考古现场
已发现天井、水沟、柱础、夯土层等遗迹
姜青青 摄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考古界认识到,德寿宫遗址规模宏大,营建考究,为南宋官式建筑和造园技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此,市园文局郑重提出了德寿宫遗址整体保护的建议。
2020年12月28日,德寿宫遗址保护工程正式开工。我作为南宋皇城考古发现的见证人之一,应邀参加了开工典礼。在此之前,我通过市考古研究所的帮助和自己多年积累与研究写成的《龙飞凤舞到钱塘——南宋皇城寻踪》一书,由杭州出版社正式出版(获选2020浙江省年度好书榜TOP30)。
《龙飞凤舞到钱塘——南宋皇城寻踪》姜青青著
杭州出版社出版
2022年10月,以遗址本体及其出土文物的保护、研究、收藏和展示为主的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拔地而起。在正式对外开放前夕,我又应邀参观了这座首次原址露明展示等级最高、考古揭露面积最大、复原研究最充分的南宋遗址。
2022年10月12日作者(前排左五)在德寿宫台阶留影
走上德寿宫“入宫”台阶时,我想起了38年前的南宋皇城遗址考古的第一次报道——从一条砖道起步,不经意间,我们已然走进了南宋皇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