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媒体曾报道,对于南宋德寿宫遗址,考古部门作出了展望:未来,将其打造成杭州南宋宫殿遗址展示的样本,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展现南宋皇宫的生活场景。而地处南宋临安城核心区块的上城区,今年“两会”时确定的政府工作中,则提到了要深入打造南宋文化体验园,推进德寿宫遗址保护性开发。
▲ 南宋后期在德寿宫原址上重建了宗阳宫。图为清代《南巡盛典》中的“宗阳宫”
杭州再提南宋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实在是因为这块“金字招牌”极大地提升了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成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披沙沥金,我们可以看到南宋时期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于中国以及世界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因为南宋和杭州,历史的发展进程出现过三次重大转移。
▲ 德寿宫考古现场一角。姜青青 摄
一、赞誉“天堂”:
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的完成与稳固
南宋将其“行在”(行都)择定杭州,其中一大原因是当时历史发展大趋势的必然性,即杭州作为“东南第一州”,是“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重心在向东南转移这一历史进程中崛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城市。
这一重要的历史大趋势,虽不是南宋生发的,却是在南宋时完成并加以稳固的。
南宋临安的全国政治中心地位具有极大的稳固性。这不同于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还有东都洛阳。也不像北宋在东京汴梁(今开封)以外,又有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作为陪都。导致一个国家政治中心迁移或游移的主要原因,除了环境因素和军事因素之外,又可归结于经济因素。
▲ 南宋临安城的经济繁荣从遍布御街(今中山路)上的金铺可见一斑。图为金铺戳记金铤和金叶子。左:“叶椿”金铤。右上右起:“清河坊西阮六郎铺”和“保佑坊南郭顺记”金叶子。右下右起:“官巷前街许三郎铺”和“天水桥东周五郎铺”金叶子。杭州博物馆藏
从地理环境和条件的因素来观察南宋定都杭州,这是一个从传统都邑早已习惯的北方平原迁移到江南丘陵地带的过程。杭州因为优越的环境条件,很快让南渡人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从“临安”的初心生发出“宜安”的观念。事实上,除了南渡的宋高宗和被俘的宋恭帝,在临安即位的南宋诸帝,心无旁骛安居于此,无一人离此他去。朝野臣民最后也将“临安”,奉为事实上的大宋京城,“临安”反成为了“长安”。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一种异乎寻常的“稳定”。临安城在涉及城市安全、政权安稳、生活安定等方面的基本保障系统建设,日臻完善,超越了隋唐长安和北宋东京的固有水平,也夯实了南宋京城的立足基础。
▲ 纸币在临安城的大量使用,为大量巨额交易带来了便利。图为临安城官方“行在会子库”发行的会子“大一贯文省”钞版拓片。国家博物馆藏
南宋临安政治中心地位的稳固,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已被名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标签化的东南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南宋立国带来了强劲而绵长的支撑力;另一方面,杭州成为京城,又促使了更大范围的经济力量源源不断地向东南地区集聚和释放,由此支撑了一个全新的都城拔地而起、踵事增华,并稳固持续地支撑了长达138年的巍峨和壮丽。
二、利好“海丝”:
中国对外贸易发生了由西向东的转向
曾有这样一件事,绍兴六年(1136),宋高宗接到泉州官员的一份奏章,里面报告了两件事:
一是在泉州,一名叫蔡景芳的本朝商人小头头(纲首),近几年来因为贩卖海外商品,连本带息累计赚了98万贯(1贯=1000文),成为第一号纳税大户。二是大食(即阿拉伯)商人蒲罗辛,不远万里捎来价值30万贯的大食特产乳香,为大宋的财政税收也作出了优异贡献。
▲ 明刻本《三才图会》中的大食人及其特产乳香和龙涎香的记载
这份奏章提出了两个“大胆”建议,对中外商人一视同仁,打赏这两位海商每人一顶“承信郎”(低级武官)的乌纱帽。另外还建议出台鼓励政策,中外商人的货物征税累计5万到10万贯,也给予加官封赏。
高宗大笔一挥都准了。别小看这两个芝麻绿豆官,尽管都是荣誉性质的奖赏,但它们“风向标”的意义非同一般:因为贸易而给中外商人加官封赏,这在当时属于破天荒的事。
▲ 香料是宋人以及北方金人生活的必需品。图为南宋“中兴复古”香饼,属于龙涎香品之一的“内家香”,最初系高宗赵构所合之香(上图),常州博物馆藏。金代莲花形铜香具“香宝子”(盖子已佚),用以盛放香饼或香丸,金上京历史博物馆藏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汉唐丝绸之路为例,向来是面孔朝西,很少关注东南沿海地区。所以这次打赏,后来演变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大趋势:对外贸易重心从西北向东南大转移,海上丝绸之路应运而生。
▲ 宋八瓣菱花形航海铜镜。雅安市博物馆藏
南宋在海外贸易中收益巨大。绍兴七年(1137)外贸税收100万贯,绍兴二十九年(1159)突破200万贯,竟然翻了一番。曾做过高宗朝副宰相的李邴,晚年寓居泉州目睹海外贸易的繁盛,写下了“涨海(即南海)声中万国商”的诗句。
三、憧憬“天城”:
世界史开启寻找东方的“大航海时代”
世界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是在南宋灭亡后两百多年。虽然“迟到”了,但却是因南宋杭州而触发的。
马可波罗在元初来到杭州,对这个Quinsay(南宋“行在”的音译)印象深刻,写下了“世界上最富丽名贵之天城”的赞美词。《马可波罗游记》享誉欧洲,影响极大,以至中世纪西方地图在标示东方地名时,将Quinsay作为了“中国标记”。
▲ 科尔丘拉岛,马可波罗出生于此,那时属于威尼斯公国,今属克罗地亚。姜青青 摄
西方人“蓦然回首”,东方世界还有如此神一样的存在,这叫他们按捺不住探险的心情,决意找到这个人间“天城”。哥伦布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482年,在葡萄牙里斯本的哥伦布第一次被Quinsay所触动。佛罗伦萨学者保罗•托斯卡内写信告诉他,横渡大西洋到达东方的“香料之国”存在一条最短的航线,而且,可以到达一个叫作Quinsay的东方名城,它美丽且富厚甲天下。Quinsay由此成为哥伦布的憧憬。
▲ 1350年用古法语抄在羊皮纸上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的quinsay(行在)。瑞典国家图书馆藏
后来哥伦布在西班牙兜售其远航东方的探险计划时,又研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书上对于Quinsay的大篇幅描写叫他大开眼界。有人说哥伦布到东方去的“美梦”是被马可波罗激起的,究其根本,是Quinsay触动了他立志探险东方新大陆。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意义极为深远,开启了后来延续几个世纪的欧洲人探险和殖民海外领地的一个时代——大航海时代。这一人类史上的大转折对世界史的发展进程,无疑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 古巴南部西恩富戈斯港口海域。姜青青 摄
顺便也更正一个史实错误。很多文章介绍哥伦布探险是为了寻找印度,发现美洲大陆的土著后,还称其为“印第安人”。而事实上,中世纪西方人将中国一带的远东地区叫作“上印度”(India Superior)。这一泛称与“印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地理概念。哥伦布想找的“上印度”,具体就是Quinsay杭州,还有“刺桐”(即泉州)等地。
▲ 哥伦布《海军上将地图》右端局部,标示了Quinsay,以及Magi(蛮子国,指南宋)、India Superior(上印度,泛称远东大陆)等地名。美国布朗图书馆藏
哥伦布先后4 次远航探险东方,登陆古巴后曾以为Quinsay就在附近,派人四处寻找这个城市。直到去世,他仍坚信自己到达的是东方。他临终遗言,希望自己的灵柩能安放在加勒比海的古巴等地。Quinsay才是他梦想魂归的天堂。
▲ 古巴哈瓦那老城区天主教大教堂(古画),曾于1796-1898年期间安放过哥伦布遗体。姜青青 摄
推动历史的这三次发展大转折和大趋势,是南宋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也是杭州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作者:姜青青
杭报集团新研所调研员 高级编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