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临平上塘河,临平的母亲河!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12-27 14:29   

千古运河,九州灵水,山水形胜,临水且平。               

▲临平上塘河畔,暮色船影(20世纪70年代)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上塘河(曾称秦河、夹塘河、运盐河、江南河、浙西运河、上塘运河),是大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是杭州城最早的人工河,其历史比杭州的建城史至少还早八百年。蜿蜒流淌的上塘河是连接杭州和临平的主要河道,自古以来就是临平的母亲河,承载着临平的历史记忆,见证着临平的发展与变迁。

古临平因河而兴,因河繁荣  

开秦河,古临平因河而兴

↑《杭城西湖江干湖墅图》(上塘河段局部)清康熙55年至雍正5年间彩绘本

上塘河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南终点的历史见证,是历史最悠久的大运河。相传上塘河为秦始皇最早开辟的陵水道,又俗称秦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南巡便由此运河进入杭州城,因此上塘河可谓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河道,担负着重要的交通运输功能。

汉代随着泥沙淤积在此地形成了海迹湖,当地流传着“湖开天下平”的传言,故称此湖为“临平湖”,后来的临平镇也因此湖而得名。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对上塘河进行了拓宽和疏浚,也称“江南运河”。

北宋端拱元年,临平建镇。在此后的时光里,临平湖几度淤塞,又几度满溢。临平的发展与上塘河、临平湖有着很深的渊源。

南宋时期,古临平因河而荣

南宋时期,上塘河的航运更加繁忙,“公家漕粮,源源北运,私行商旅,往来不绝”,“市人夹水争出看,无数鱼舟避东岸”。漕粮、食盐在此聚集,方圆数十里内的村民,凡购置主要商品和投售大宗农副产品时,均聚市于此。大量商品和食盐也通过上塘河运输到各地。凭借上塘河这一南北交通要道和杭州城的繁荣,终使临平在宋朝时由一个小盐市成长为杭州城北的一个热闹的市镇和商埠。

上塘河横贯临平,自镇中向北的下河直通下塘河,南来北往的船舶如过江之鲫,在南宋时期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主航道。宋使北上,金使南下走的都是上塘河水道,在临平赤岸也有着专门用于接待金国使臣的班荆馆。金国使者来往南宋京师,先在班荆馆暂息听诏,由朝廷特派的大臣在此迎接、赐宴、送礼,然后全程陪同进出临安城。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元军攻入临安,班荆馆从此销声匿迹。

班荆馆的名字取自《左传》的一个典故:“班荆道古”,意思是说朋友途中相遇,铺五色布于荆棘上,坐地共话旧情。

因此这班荆馆也是会友之地。当时,南宋大臣离京北去或从北方归来,也常宿班荆馆中。有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名句诗篇,如陆游的《入蜀记》中写道:“乾道五年(1169年)六月二日,过赤岸班荆馆小休亭。……晚急雨,颇凉,宿临平。”杨万里的《入长安闸》诗云“船入长安恰五更,归人都喜近临平”,充分显露出对临平的喜悦心情。名士留名句,名句赞名镇,提高了临平的知名度,丰富了临平的文化内涵。

《迎銮图》(上海博物馆藏

据徐邦达《〈宋人画人物故事〉应即〈迎銮图〉考》一文,此图描写的内容为迎接徽宗、郑皇后梓宫与韦太后还归的故事。图中右方朱衣骑白马、张着一双圆盖,辅翼着掌扇、双旗的人,即为安乐郡王韦渊;左方向右青衣骑马先行的,即为接伴使曹勋;棕顶大肩舆中坐的是韦太后;后面并排两辆牛拉的平头车中载的是宋徽宗和郑皇后的灵柩。

↑《迎銮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据《宋史·韦贤妃传》:“金人遣其臣高居安、完颜宗贤等扈从以行。(绍兴)十二年四月,次燕山,自东平舟行,由清河至楚州(江苏淮安),既渡淮,命太后弟安乐郡王韦渊、秦鲁国大长公主、吴国长公主迎于道。帝亲至临平奉迎。”又考《宋史·曹勋传》:“……勋归,金遣高居安等卫送太后至临安,命勋充接伴使。”

↑《迎銮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宋高宗赵构生母韦太后南归时于妙华庵内作了短暂休憩和调整之后,便在两岸马步军的护卫下,乘船浩浩荡荡地沿上塘河入杭城。

跨越上塘河的龙兴桥,始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文献记载北宋天禧年间重修(公元1017-1021年)。桥北妙华庵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南宋小康王巡幸时改妙华庵为龙兴寺,寺因桥得名。

自运河改道,临平迈入新阶段

↑1884年时临平镇

元末张士诚开凿新运河,江南运河由此改线走新开河道,上塘河完成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主航道的历史使命,成为了江南运河的支流,但上塘河仍为由杭州经长安通向下河的重要航道。而临平凭借丰富的经济作物成为了全省著名的蚕丝、棉麻、油菜籽等商品的集散地。近代以来,由于自身河道淤积,加之现代交通方式的多样化,上塘河航运功能已逐渐衰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沪杭铁路建成,临平设站。临平从此进入了铁路时代,成为境内交通枢纽。随着铁路运输逐渐取代水运的重要地位,临平也超越余杭、塘栖等镇,成为余杭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临平上塘河畔的神秘景致

临平三绝

临平旧时有著名的“临平三绝”,分别为“桥墩复桥”、“寺里藏寺”和“河里通河”。

▲桂芳桥旧貌 (1959年)

“桥墩复桥”,俗称“桥上桥”。指的就是上塘河上的桂芳桥,又名东茆桥,横跨上塘河南北,单孔石桥,元大德九年(1305年)建。此桥结构特殊,桥之北原砌有一东西向小桥与之相依,桥下有闸,用于分泄上塘河河水。后水闸淤塞,又建南北向桥,将桥墩筑于东西向桥上,形成了“桥墩复桥”的景观。

▲桂芳桥旧貌   ▲桂芳桥新颜

“寺里藏寺”俗称“寺里寺”,即龙兴寺。始建于宋宣和七年,乃人们为了镇压东湖汹涌的湖水而建。龙兴寺有两殿,周合高墙。前为关帝殿,有高墙横贯其后。然绕过关帝殿,又赫然见释迦牟尼大雄宝殿,内庵外寺,格局独特。

▲临平图

“河底通河”,俗称“河里河”。是铺设于上塘河河床之下的石笕,为古代水利设施,南接曹家渠,北达龙山塘,使得曹家渠水可泻于下河,不与上塘河纠缠。其修建于宋代,初建年代无考,后来历代都有整修,如今仍被保留在上塘河底。该水利设施在农业灌溉、防洪排涝,以及与钱塘江水系沟通等水利工程技术的科学价值突出。

藕花无数满汀洲

↑清《浙江全图》(局部,上东下西)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临平西北枕着临平山,东南邻临平湖(又名东湖),旧有东湖十景:萧桥望月、苏村桃李、断山残雪、宝幢叠华、安平晚钟、白洋渔唱、段浜观梅、许庄红叶、枫林夕照、鼎湖玩月。历来名人胜士、相与流连光景,吟赏湖山者无数。临平湖虽今已无迹可寻,但当其盛时,湖水直迫临平山,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文人雅士舟泊东湖,吟风唱月。宋代的翼拱之、苏东坡、陆游,明代的史鉴、王守仁及近代的康有为、郁达夫等都曾经在临平一游,并留下题咏。因为宋朝诗僧道潜的名句“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而成为临平的象征,后人即以“藕花洲”名临平。

▲1986年临平东湖旭日(图源:余杭档案)

通过规划研究上塘河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上塘河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南终点的历史见证,是杭州历史最悠久的运河;

上塘河在农业灌溉、防洪排涝,水源涵养调蓄,以及与钱塘江水系沟通等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具有突出的科学价值;

上塘河与临平山、皋亭山紧密相连,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杭州段)中独具“山水形胜”的区段;

上塘河与临平、星桥镇形成发展密切相关,见证了因河而兴,因河而荣的历史过程。

---《杭州市余杭区上塘河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行动规划》

依水而居、因河而兴,水脉串联起了临平发展的文化脉络。从秦时的车马生活,到如今的高楼层起;从旭日东升到夕阳西下,星前月下的不同时光里,上塘河始终流淌在那里,见证着临平千年的变迁。河里流淌着的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掩埋,揭开厚重的纱布,拂去历史的尘埃,人们在不断探索与保护过程中,通过规划系统研究,深入挖掘,展现上塘河文化带的魅力,研究临平上塘河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临平上塘河段在大运河遗产区段中的区位图

临平上塘河段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杭州段)中独具“山水形胜”的区段,处于临平中心城区,与临平、星桥镇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被人们称为“临平的母亲河”。在存量发展的时代大潮中,临平上塘河将通过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实现一次改变、腾飞,呈现一派活力、生机,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典范段。

▼延伸阅读▼

飞跃千年,飞跃见证杭城变迁的上塘河

钟灵毓秀醉美临平:叩响高质量共富裕最强音

东风暖城生繁花,临平加速构建现代化城市场景

↓ 见 下 页

上塘河——临平的“醉美母亲河”!

北关门外柳青青,闲寄江南第一程,

别酒未阑山鸟唱,短篷撑梦过临平。

这是宋末元初一个杨柳吐翠的晴天,元朝的一位尹先生有点闲暇来江南探亲访友后回故里时所作的一首小诗,这首小诗描写的正是上塘河上一路的景致与兴意。

上塘河是临平的母亲河,为临平城区干流,处于主城区的中心,周边以城区风貌为主。景观风貌的提升,航运的完善,旅游资源的重新挖掘成为上塘河发展的新契机。    

2019年,《杭州市余杭区上塘河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行动规划》将上塘河定位为“临平城醉美母亲河、山水人文带、活力休闲廊”。以城区更新提升为抓手,突显“山水游乐、都市活力休闲、田园运动”三大特色,围绕六大行动,将临平上塘河打造成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小而精、美而优“的典范段。

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挖掘历史,加强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构建起全要素的文化保护体系;活态传承,增强文化遗产传承活力,多元、多样地展示和传承文化遗产;文脉再续,阐发文化遗产当代价值,实现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发展。

推动河道水系治理管护

改善河道水系资源条件,稳定水质,实现活水入河; 完善防洪排涝保障功能,及时监测预警,实现零直排区建设。

开展生态系统保护

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呈现“依澜望山”的美好景象;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严格控制底线;推进水环境污染防治,建设盈盈青带。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打造精品线路和品牌,追古探今,打造山水人文;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实现水陆并行,串珠成网;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使得产业多元发展,百花齐放。

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

通过滨水功能复合、低效土地更新,富美乡村振兴等工程,引领文化,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深化美丽景观建设

通过滨水景观提升行动、遗产风貌塑造行动、建筑风貌塑造行动,打造“绿透上塘”、“遗韵上塘”、“闲适上塘”。

一系列重大民生项目助力上塘河文化带的打造

上塘河文化带建设规划包含6大行动、15项子行动、48项工程、百余个项目指导各部门开展大运河(余杭区上塘河段)保护传承利用行动,力争在近5年内建设成东西串联城乡、山水资源的临平城“醉美母亲河”。

▲十大综合工程

上塘河生态保护工程

规划提出将综合治理提升上塘河水质,强化水环境管理。运用各种治理水体污染的方法,根据各段的情况针对性地加强水质提升,修复河道生态环境;完善河网水质、水量在线监测网络,强化监测预警、防汛排涝应急管理和联合调度等能力;持续推进河道疏浚清淤工程,保障行洪排涝及航行安全,推进淤泥回收利用。

规划提出需加强沿线城乡地区的生态管控和污染防治。上塘河作为世界遗产河道,依据纲要突出生态保护和突显生态效益,落实绿色生态廊道的建设,连接沿线的郊野公园和景观山体;对敏感项目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临平湖综合保护工程

根据历史古籍古图、历史航片、相关文学作品等,结合考古勘探,明晰临平湖的历史变迁,基本判定临东路和运河二通道之间的池塘洼地为古临平湖的主要湖区。规划工程中将水面局部化零为整,串珠成线,池塘水面种植莲荷,使得视觉上有蔓延感和整体感。

畅通绿道工程

规划内容衔接上位相关规划,串联起沿线绿道7号线主线兴趣节点,丰富游览的体验感和整体感。结合现有铁路线进行自行车快速路建设,强调连续性,起到交通出勤及休闲观光作用。

参照城镇型绿道的标准,均衡布局三级驿站,完善绿道沿线的服务功能。

▲上塘河绿道分级分类图

提升现有公园绿化,新增绿地加强景观引导;改善夜景亮化的氛围,注重气氛烘托;统一主题的小品家具设计,将强化全线的整体感。

上塘河世遗博物馆创建工程

▲博物馆展示内容

上塘河世遗博物馆有别于现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规划以专题展陈大运河文化遗产(余杭区段)为主题,包含杭州塘段和上塘河段,系列反映余杭区大运河沿线的历史变迁,展陈的内容包含:运河变迁模拟、沿线老物件传达历史信息、东湖十景虚拟展示、临平三绝模型展、非遗演绎体验、讲好老故事等,亮点在于非遗的研习培训和社区学校的结对互动等内容,亲近民众。

临平上塘河的未来之路

《杭州市余杭区上塘河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行动规划》在挖掘临平上塘河的文化内涵,串联两岸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推进临平上塘河保护传承利用,将其融入到整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中去。临平这片拥有古老文明的土地,也正以一种昂扬的姿态积极创新改变,依托上塘河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探索一条未来发展之路。

▼延伸阅读▼

运河名镇---塘栖的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

杭州市规划院历保所:梦回临安城 重现南宋繁盛

来源:微信号:仁者神规(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作者:华芳/王沈玉/丁凌昀  编辑:郭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