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赏西湖,与古人超时空对话,写给杭州的情书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6-24 11:41   

西湖十景之雷锋夕照(梵七七摄)

2004年2月,杭州市专门成立了“西湖学研究院”和“西湖学研究会”,并建立西湖博物馆。西湖学研究是为了收集西湖的“生命信息”,破译西湖的“遗传密码”。而“西湖文化”,是千百年来杭州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就像西湖本身,需要人力不断疏浚更新维护,使之保持活力常青一样,西湖文化也随着时代发展在演变,慢慢发酵,味道越来越馥郁醇厚。它的深度,是历代人民不断发掘创造出来的,时至今日不断加入各种时代气息的“西湖文化”依然鲜活

跑山,摄影,寻访摩崖石刻,寻古探幽,拥有西湖的杭州市民无疑是有福气的:湖山幽邃和人世间的喧阗只隔着一条马路,走几步就能徜徉在如画山水之间,迈开腿就到与苏东坡,钱镠相遇的文物古迹点。

相关阅读:

山石为纸,古代文人墨客的“到此一游”

凌云最高峰:杭州十城区的最高峰分别在哪?

你知道乾隆爷最爱的西湖名园是哪里吗?

于是,有人展开了与古人对话的超时空对话,她把这些话写成了给杭州的情书。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杭州。

如果有一张可曝光无穷次的底片,为每一个到过杭州的人留下一个影子,当影子叠着影子,千百年过去,我们的影子会和哪些人重叠?如果影像叠着影像,我们是否可以穿越四百年的时光,和前人隔空应答?

梵七七,12岁定居杭州。一次偶然的发现,使她“邂逅”了明代文人、戏曲家、养生家高濂先生,和他那本关于杭州的《四时幽赏录》。

她沿着高濂的脚印走访古迹,感受杭城的春夏秋冬,感触杭州人每一季当赏玩的十二条闲事之趣,历时五年,拍摄万张照片,书写近20万字读城笔记,将《四时幽赏录》所思所载放入当下时空全景还原,完成了与高濂先生的超时空对话。

山水如故,而风月常新。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梵七七:自媒体人/写作者/旅行摄影师/设计师

2013年创办自媒体“慢旅”,分享旅行趣闻和生活体验。

2015年开始走访《四时幽赏录》中所涉及的48个景点,以《杭城·四时幽赏》为名,付梓成书。

一、访古的苦与悦

“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雷峰塔与保俶塔,南北对峙相望,是西湖最有代表性的形象。在明代的时候,名士闻启祥评说到,“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

美人之美,到底如何,高濂先生在《四时幽赏录》中用“保俶塔看晓山”来为我们做了描述:

山翠绕湖,容态百逞,独春朝最佳。或雾截山腰,或霞横树梢,或淡烟隐隐,摇荡晴晖;或峦气浮浮,掩映曙色。峰含旭日,明媚高张;风散溪云,林皋爽朗。更见遥岑迥抹柔蓝,远岫忽生湿翠,变幻天呈,顷刻万状。奈此景时值酣梦,恐市门未易知也

为了再现“保俶塔看晓山”的美妙情境,七七多次往返葛岭,前后三年寒暑,终于集齐日出、晚霞、晴岚、霓虹、雨雪,以时序为轴多层解读保俶塔的动人之处。

保俶塔四季(梵七七摄)

高濂先生对保俶塔无疑是厚爱的,他还用另一篇“保俶塔顶观海日”来特别描写保俶塔的日出。

高濂先生是“夜宿僧房,至五鼓,起登绝顶”,而今保俶塔只剩古塔在山顶,已无僧房可宿,要拍摄保俶塔日出,必须凌晨三点出发,穿过大半个城市的鼾声,独自摸黑上岭。

七七说,“起床的时候比较纠结,真到了山上,精神状态是很振奋的。葛岭自古就是道士们吐纳日月精华的宝地,以前我是不以为然的。当我经历漫长等待,第一道光芒刺入眼中,突然明白了高濂为什么会为日出而感动:在亿万个荒芜的星系中,唯一孕育出生命的星球,我们的祖先与野兽舍生忘死地搏斗过,于汪洋泥泞中,开垦美丽的城市,只有挺过漫漫长夜的幸存者,才有资格看到明日的太阳,这种喜悦已经一代代刻在基因里。原来我们每一夜的安枕,并非理所应当。”

保俶塔顶日出(梵七七摄)

“你花了三年时间,反复去同一个地方拍摄,苦吗?”

七七:“吃苦有两种,一种是精神上的,一种是肉体上的,假如你精神足够愉悦的话,不会觉得是在吃苦。可能有的人会觉得一直拍它很无聊,但对我来说,记录时间流逝,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庄子说,上古有大椿树,以八千岁为冬、八千岁为秋。在它眼中,人的一生又轻又短,犹如蚍蜉,朝生暮死。保俶塔已经一千岁了,它曾经见过高濂,它眼中的我,又何尝不像蚍蜉?面对天地广淼,人总是会感到自身渺小,想到这些,人生一时的得失苦痛,又算得了什么?”

二、有心之人唤得有缘之天

雪景,是《四时幽赏录》关于冬时幽赏的重要场景,高濂先生用了好几个篇章来描述杭州的雪景。其中,“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最引七七入胜:

三茅乃郡城内山高处,襟带江湖,为胜览最欢喜地。时乎积雪初晴,林开爽,江空漠漠寒烟,山重重雪色。江帆片片,风度银梭,村树几家,影寒玉瓦。山径人迹板桥,客路车翻缟带。樵歌冻壑,渔钓冰蓑。目极去鸟归云,感我远怀无际。时得僧茶烹雪,村酒浮香,坐傍几树梅花,助人清赏更剧

可惜,杭州下雪并不常见,甚至要等好几年。

七七说,“下雪天拍三茅观真有点惊险,山顶上有个江湖汇观亭,正对西湖和城隍阁,亭子两层,楼梯又窄又陡,全是冰,一路摔,一路拍,总算得偿所愿。但你在我的记录里,是看不到疲惫情绪的。我想要传递的氛围,恰恰相反,我希望分享在极度疲惫之后感受的那种喜悦,以一种轻松的文字,让灵魂得到安慰。”

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梵七七摄)

在书中,高濂先生还用“扫雪烹茶玩画”、“雪夜煨芋谈禅”、“山窗听雪敲竹”等篇章,来讲述古人在雪后的文人雅事之趣。为此,七七抓住难得的杭州短暂的雪霁,“还原”高濂先生书中的场景,力求了解明时杭州人的生活之趣。

煮雪烹茶

七七说,“为了拍摄扫雪烹茶的场面,我寻到佛学院的一间极有禅意的亭子,雪云掩映着中国第一场有诗文记录的茶宴发生地——韬光庵。我邀请茶艺师和僧人,一起加入这场雪中禅茶会,收集梅花上的雪水,用小碳炉煮茶。雪花飘飘,茶艺师冻得感冒,我也浑身冻僵,快门都按不动,却永生难忘一碗热茶汤落肚的畅快。

三、抽丝剥茧探“真迹”

七七的杭州访古记录,并非是对高濂先生原文的“阅读理解”与“史料堆砌”,除了部分标题仍保留原装之外,更多的是记录她在走访过程中对杭州风物的今日理解和体会。

高濂先生的《四时幽赏录》中提到的地点,如今有很多已经荡然无存。走访期间,资料的匮乏常常是个难题,甚至询问年长者也不知其详。

幸好,七七一直是个侦探小说迷,念书的时候,还曾写过侦探小说,算是有可借鉴的“经验”。所以,她选择了像侦探一样,从蛛丝马迹中逐一考证,在历史尘封中挖掘出被遗忘的地名。七七笑谈:“抽丝剥茧的过程非常有趣的,我享受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像个古迹侦探。”

考证天然图画阁的过程,就像一场抽丝剥茧的游戏。天然图画阁的建筑本身,早在一两百年前就已经不复存在,具体的位置也没有留下确切记录。

保俶塔远景,拍摄于:1917-1919年,拍摄地:浙江杭州 甘博的摄影集.Sidney D. Gamble Photographs.第五辑.共5辑.1908-1932年,来源:书格,图中红色箭头所指的地方就是天然图画阁原址所在位置

七七的寻访过程历经波折,在几个月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考证出它的现状。由此,七七对访古有了新的理解:“我也纠结过,那些残缺的、失踪的古迹,又该如何去记录、如何去表现?最后明白了,都是我的执念,寻找的过程才是最美好的收获。找到了很欢喜,找不到也不遗憾,因为繁华总是暂时的,荒芜才是古迹的常态,访古,访得就是寂寞啊。”

天然图画阁原址上重建的来凤亭

至于对抽丝剥茧探“真迹”的结果,七七其实也并没有特别在意,她说:“访古不一定有标准答案,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和结论。所以才有踏雪寻梅的故事。你要是知道了梅开在哪里,反而郁郁不乐。万物萧条中,偶然遇见一株老梅傲立霜雪的惊喜,那才叫幽赏。”

在六和塔,梵七七和孩子们走读“人间四月天”

“古迹侦探”的过程还有很多意外收获。比如,七七考证了保俶塔之名的来由,并非“为保钱弘俶所建”。历史的真相与今日的传闻也许完全不同。

四、古今共此明月

七七说,“古时候日子过得很慢,大家有大把的岁月闲赏人间,哪怕今天我们重走古人走过的路,所得感悟也一定截然不同。”

南宋皇宫故地(梵七七摄)

在关于西湖的传说中,有玉龙金凤下凡的故事,它们变成了西湖与钱塘江之间的玉皇山和凤凰山。在凤凰山的东麓,是南宋皇宫故地。“吴宫花草埋幽径”,而今,这里已成废墟一片,差不多是杭州市中心最荒凉的地方了,成为各种离奇的都市传说的地方。

然而,废墟里面却有着被誉为杭州三大赏月圣地之一的月岩(另两处为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相传,每年中秋夜当晚,才能看到月岩奇观:月光穿透石孔,漏入六角形“桂月池”中,天上、地下双月合璧。

三潭印月(梵七七摄)

平湖秋月(梵七七摄)

高濂先生用“胜果寺月岩望月”一文来描述当时的所见所感:

胜果寺左,山有石壁削立,中穿一窦,圆若镜然。中秋月满,与隙相射,自窦中望之,光如合壁。秋时当与诗朋酒友,赓和清赏,更听万壑江声,满空海色,自得一种世外玩月意味。左为故宋御教 ,亲军护卫之所,大内要地,今作荒凉僻境矣!何如镜隙,阴晴常满,万古不亏,区区兴废,尽入此石目中,人世搬弄,窃为冷眼偷笑

而今,胜果寺已在时光中“灰飞烟灭”,去月岩的路几乎变成一条杳无人烟的野路,夜晚独自上山还真需要勇气。七七为了一探传言究竟,等了三年都没有等到肯一起中秋夜上去的小伙伴。在她几乎要放弃时,才在去年(2020年)等到一个计划上山雅集的团队。

去月岩的路几乎变成一条杳无人烟的野路

“结果预报还有雨。上去了一直看不到月亮,我想这次又白来了。等时间快错过的时候,突然云开雾散,月光如雪,那感觉真的太完美了”,七七回忆道。

虽然植被过于茂盛遮挡了视野,很难观测到到传说中的月岩奇观,但七七非常满足,一如她的文字记录所写:“假如有一天,你厌倦了都市的浮躁,想自烦恼中抽身而退,从清凉夜色中 获得安慰,你可以举一盏小灯,在满月的夜晚,带着酒,支起帐篷,约上三五 知己,爬上红尘孤岛似的山上,去寻找那一束亘古不变的月光。月榭崩为尘土,月下人皆枯骨。”

胜果寺月岩望月(梵七七摄)

“只是因为亲眼见过月岩的精巧,方才相信,一场荣华并非只存在于传说中。然而,重建是不能的,考古只发掘方圆和零件,南宋遗老的梦呓又太抽象;就算真实还原往日的重楼飞阁,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辉煌,又有何用?不如将荒芜还给荒芜、想象还给想象,在留白中去凭吊。”

五、《杭城·四时幽赏》

四时佳景,一本闲书

而今,“多年走访,玉汝于成”,七七完成了一个访古人穿越四百年的隔空对谈,完成了一封写给杭州的情书,以《杭城·四时幽赏》为名,付梓成书,带你幽赏西湖的春夏秋冬。

签名定制版内含特制印章,草书,是七七最喜欢的一首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签名定制版内含特制书衣,雕版为宝元宫的师傅制作,手工印刷。

“写一本书就像生了一个孩子,心里空空的。虽然书已经出版,但我的拍摄到现在其实还在延续着,希望可以更多的记录杭州四时之美”,七七如此说道。

而访古对于七七来说,变成了一种疗愈的过程,她说,“杭州是一个休闲城市,袁宏道曾经这样评价它:湖水可以当药,青山可以健脾。有时候我们面对现实无能为力,唯一能转变的是面对现实的态度,态度决定了我们的感受。访古访古,访的不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吗?不就是这一股回荡在山水间的浩然正气吗?籍由重走先贤走过的路,来树立自己的精气神,很必要。”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天堂杭州,这便是访古人七七穿越四百年的时光,与明代的高濂先生超时空对话的故事。欢迎大家一起来共话四时佳景!

本文授权转载自华古平台(ID:sinorelic),采访、整理:杨思南,致谢!

▼延伸阅读▼

《杭城·四时幽赏》一卷跨越四百年的时空对话

来源:华古平台(ID:sinorelic)  作者:采访、整理:杨思南  编辑:郭卫
返回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天堂杭州,这便是访古人七七穿越四百年的时光,与明代的高濂先生超时空对话的故事。三、抽丝剥茧探“真迹”七七的杭州访古记录,并非是对高濂先生原文的“阅读理解”与“史料堆砌”,除了部分标题仍保留原装之外,更多的是记录她在走访过程中对杭州风物的今日理解和体会。”五、《杭城·四时幽赏》四时佳景,一本闲书而今,“多年走访,玉汝于成”,七七完成了一个访古人穿越四百年的隔空对谈,完成了一封写给杭州的情书,以《杭城·四时幽赏》为名,付梓成书,带你幽赏西湖的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