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20年,青菜界的“紫霞仙子”要上餐桌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1-12 10:46:59 Thu   

袁隆平的开山巨作:杂交水稻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一株小小的水稻,解决了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开启我国水稻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序幕的,则是袁隆平先生1966年发表的一篇标志性论文。

2016年9月21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座谈会,纪念袁隆平院士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50周年。50年前,这篇论文首次向世界宣告,水稻的雄性不育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由此开启了我国水稻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迎来了杂交水稻发展的新时代。

1960年,袁隆平在湖南省安江农校试验田中,发现了一株“高大上”的水稻: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可当他把从该稻株收集的壮谷视作良种,播撒试验田后,结出的水稻却长得参差不齐,表现出严重的遗传分离。

根据遗传学知识,只有杂种F2代才会有遗传分离现象。而袁隆平发现的“高大上”植株,是天然的杂种F1代。他认为,既然杂种F1代植株能表现出优良特性,就说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指遗传基础不同的两个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在某些性状上会有优于其亲本的现象。不过,根据遗传学经典理论及当时国际上的普遍观点,水稻是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并无杂种优势。

而袁隆平坚持认为,自花授粉与异花授粉作物的区别,仅是繁殖方法上的不同,绝不是影响杂种优势有无的主因。他推断,经多代自交提纯的水稻品种应该能产生杂种优势。此后,袁隆平做的几个品种的杂交实验,也证实了水稻杂种优势的存在。

但怎么利用它进行杂交水稻育种又是个难题。小花器的自花作物水稻而言,手工杂交不可行,必须找到一种遗传工具袁隆平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植株

水稻品种本身是雄性不育的,也就是说其花粉是败育的,则它只能接受来自其它品种的花粉授粉,这样杂交的过程就会容易很多。所以获得雄性不育品种,便成了水稻杂交的关键

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酷暑季节,袁隆平与科研小组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在安江农校的实习农场和附近农田里,先后观察了14000余穗稻株,从胜利籼、南特号、早粳4号和洞庭早籼等四品种中,终于发现了6株雄性不孕株。并据此写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发表在1966年的《科学通报》第四期上,袁是唯一署名作者,由此成为国内研究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先驱。

“袁院士以论文的形式首次向世界宣告,水稻的雄性不育在自然界是存在的,这为今后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开启了一扇大门,迎来了杂交水稻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感慨道。

---以上内容据中国科学杂志社,澎湃新闻综合整理。

▼延伸阅读▼

袁隆平:以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坐“神舟四号”上过太空的茄子将上杭州人的餐桌

来源:浙江省农科院(ID:zjsnky)  作者: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群工作部:王夏君/邵敏  编辑:郭卫
返回
要选育脑袋大,叶柄肥厚,束腰好的青菜品种,杂交青菜的杂种优势,会让青菜的长势更整齐,品质也会更优异。彼时,离袁隆平在海南发现雄性不育野生稻,开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已经过去30年。“袁院士以论文的形式首次向世界宣告,水稻的雄性不育在自然界是存在的,这为今后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开启了一扇大门,迎来了杂交水稻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