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笕桥的理由
这里先要说一下,办空军的思想自孙中山开始就有了,这可带出中国空军发展的一点轨迹。
大约从二十世纪十年代起,中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都在为中国空军的发展做着开创性的工作,当时比较著名的有张作霖父子的东北航校、北京袁世凯的南苑航校,以及由孙中山先生奠基开创的广州航校等等。中山先生偕宋庆龄在美国就看过有着中国航空第一人之称的冯如的飞行表演,并力邀他回国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孙先生后来将那架飞机命名为“乐士文(Rosamonde)”,这就是以他夫人宋庆龄的英文名字命名的,孙中山夫妇在“乐士文”前的照片在不少的博物馆纪念馆里都可看到。中山先生有一个理念,那就是“航空救国”,这也是笕桥中央航校建校的宗旨,这四个字也是印在航校同学录和各类纪念册最前面的。还有我在台湾的冈山见过中山先生题写的“志在冲天”,这就是台湾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纪录片《冲天》片名的来由。在孙中山“航空救国”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形势,蒋介石提出了“无空防即无国防”的思想,将发展空军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这两句话虽然是当下的习惯用语,但用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初,的确是那样一种状态。
此前中国各地的航校,说白了是属于地方军阀的,中央是指挥不动的。从国防陆海空的层面上说,中国军队理所当然地以陆军为主。因此空军的雏形脱胎于陆军也是中国特色的现实。1929年1月,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航空训练队从该校的第五、第六期学员中开始选员培训,当时就叫航空班。1931年7月1日,航空班又改名为军政部航空学校,这一年的年底,航空学校便正式迁往杭州笕桥。1932年6月,中央航空学校正式成立,并开始向社会公开招生,蒋介石亲任校长。这一年进校的首批学员后来是当作第二期毕业生的。中央航校的第一期毕业生即还是从南京来的航空班学员。第一期毕业生共97人,我在其他文章中将会提到的王天祥、徐焕升、徐康良、胡伟克等都是一期学员。第二期毕业生共48名,包括毛瀛初、刘粹刚、李桂丹、梁鸿云、洪养孚等都是二期学员。
当时比较成功的是黄埔军校的办学经验,所以国民政府是将笕桥的中央航空学校当作第二个黄埔军校来办的,由蒋介石亲任总校长即是一个证明,这可见他对航校的高度重视。如果追溯蒋宋夫妇跟杭州的关系,包括他们参谒岳飞墓,游西湖等,就知他们当年每次到杭州来大都跟这个航校有关系,都是来航校参加毕业典礼,或来训导讲话的。据说蒋对每位家长都要敬酒,对每位家长都要送上西湖特产,龙井茶和丝绸,而且还对每位毕业生颁发中正剑,1949年之后,这中正剑就成了某些留在大陆的抗战者的“罪证”。
那为什么国民政府将中央航空学校的选址定在了杭州笕桥呢?
这是当时国民政府多方考虑的结果。应该说,中国的航空事业较之世界先进国家起步还是晚了,而且一开始也基本是军阀们的各自为政,训练思想和设备等都比较落后,有的只实际飞行二三十个小时就毕业了,完全是一种初级的扫盲水平,而老外也主要是要卖飞机给你,在美国人来之前,中国的空训体系基本是意大利式的。传闻墨索里尼的妹妹就追过张学良,不知是因为荷尔蒙还是想卖军火。因为当时军阀发展空军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国防,而是为了相互之间起到一个震慑作用,即我有飞机有炸弹了,你要是敢找事,我就飞过来在你头上扔几颗炸弹。“九·一八事变”之后,政府及仁人志士对发展航空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民众们有钱没钱砸铜卖锅纷纷捐款以购“爱国飞机”。今天的笕桥醒村爱国馆中还有天厨味精厂捐飞机的照片,那得要卖多少味精啊!宋美龄亲自担任国家航空委员会秘书长,这是她一生唯一担任的一个“公职”,那就是想用她个人的影响力来在国内外让人们更多地支持中国空军的发展,(当然此前的说法是四大家族是要以此贪污军费),所以醒村内的美龄楼绝对不只是一个花架子的摆设,她当时在这里笕桥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的。
其实杭州笕桥也并非中央航校唯一的选择,当时还有备选地洛阳和南昌。今天很多人可能也会问,为什么不是北上广呢?比如北京就有南苑航校之基础,上海在当时就已经是国际大都市,交通相当之方便,广州也有航空学校的基础。其他诸如南京,本是国民政府的所在地,此前的航空班也办在那里。那么为什么不办在这四个地方呢?
我以为这些都是今天的假设,在当年可能完全不是这样的思路。国民政府办中央航空学校,更多的应该是以下的考虑:
第一,北伐成功后,的确是打击了各地军阀的势力,但各地的军阀还没有完全跟蒋介石是一条心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此前有航校基础的北京、东北和广州,显然是不合适办“中央航校”的,因为那多少还有一山不容二虎的意思。
第二,如果是沿海一带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虽有交通之便利,但同时它也少了一些屏障,福建沿海等地也是同理,虽然那时抗日战争还没有全国爆发,但台湾已经是日本的殖民地,那里有日本的空军基地,八·一四笕桥空战的日本飞机,就是从台湾基地起飞来轰炸的。所以,如果选在沿海一带是很危险的。
第三,长江以北的,虽然也有不少便利之处,比如考虑过河南的洛阳,且在那里办过分校,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像第五期和第六期就是从洛阳分校迁回到杭州的,原因是那里的风沙太大,影响训练。
第四,南昌的地理和水土条件跟杭州相似,交通也方便,当然也是在考虑之中的,但从政治因素考量却并不适合,因为江西的井冈山曾是工农红军的根据地。
而蒋介石是浙江奉化人,省会杭州交通便利,城市生活条件较好,离上海也近,沪杭铁路及浙赣线都在笕桥设有车站,桑梓之情乃人之常情,蒋本人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浙江学子来报考航校。再加上笕桥本来就曾有兵营驻扎,边上又有乔司机场可作备用,所以当毛邦初把杭州、南昌和洛阳三个备选地交给蒋介石时,他圈定了杭州笕桥。这一圈也注定了后来的中杭厂也必然在笕桥,包括还有防空学校等都设在笕桥,用今天的话来说,笕桥就是一个航空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