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中航校”和“中杭厂”选址笕桥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08-12 14:27   

历史已经迎来八一四空战和中国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的纪念日,8月10日,杭州市政协在杭州市档案馆开始展出中杭厂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展,过几天浙江图书馆将有纪念八一四空战的相关展览。这都在告诉人们,在八十多年前,位于老杭州东北郊的笕桥镇,就有两家中央直属单位,一家是中央航空学校,一家是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对此人们也会发出如下疑问——为什么是笕桥?

2014年有一部口碑甚佳的电视剧,后来被称作是良心之作的,剧名叫《北平无战事》,它的第一个镜头第一出戏就是关于笕桥机场的。据说这部戏表现了国民党的反腐,剧中的“建丰同志”有蒋经国的影子。这部戏一开始就很抓人的,说一群国军飞行员要起义……

后来有人问我,为什么要选笕桥?我说我不是编导,我只能说这是根据写戏的需要。然后我又自己问自己了:为什么是笕桥?当时国民政府为什么要选笕桥作为中央航空学校的校址?后来为什么又将飞机制造厂也放在笕桥?

当时国民政府为什么要选笕桥作为中央航空学校的校址?后来为什么又将飞机制造厂也放在笕桥?

(校徽)

民国时期飞行员拍摄的笕桥机场
民国时期飞行员拍摄的笕桥机场

民国时期的笕桥

笕桥地处老杭州的东北郊。这里自古以来名人贤士辈出,文化底蕴深厚,这一篇小文难以详述,那我们就说民国的吧。据《杭州地方志》所载,民国二十六年前,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前,笕桥就已是一个商业集市,民居密集,街市兴旺,商业街从现在的笕桥火车站(货运)起至迎宾桥,长达两千米,街上有“九车十八当”,仅油车铺就有9家,当铺18家,酒馆、茶店、米铺和饭庄林立。另据九十多岁的笕桥原住民易志根老先生回忆,在1938年前,笕桥镇上名气不小的商店有不少,南货店、百杂店、酱酒店、棉布行、米店、茧行以及豆腐店、肉店、鱼行、菜馆饭店和茶馆等一应俱全,计有百家之多。(见《杭州抗战记忆》一书,杭州出版社2015年版)

“笕桥”之名

在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的《游箱根》中有“家家争调水,曲笕引修竹”一句,这是诗人在日本箱根所见,箱根是资本主义的老农村。笕桥的“笕”字,本义就是指连接起来引水用的长竹管。杭州多水,多河溪渠,也就多桥,比如笕桥的邻近就有丁桥、石桥、康桥等,很多地名中都带“桥”,有的以某一桥而名,有的则是笼统而名。据《杭州地名故事》中考据,“笕桥”本作“茧桥”,说那一带自古养蚕成风,但养着养着却养成了“茧”,至于这“茧”为何又变成了“笕”而不是“剑”,就无法考据了。一般来说,同音字在字形上会由难趋易,不会因音同而转变成另一个字的,否则我们也可以管它叫“剑桥”了。不过今天的笕桥街头,倒时有“剑桥”的店招,以为这样就有英范了。

尼克松到达杭州时降落笕桥机场

尼克松到达杭州时降落笕桥机场

笕桥机场和中杭厂

在中国的现代史上,笕桥的有名还是因为它的机场。自杭州有机场以来,无论是民用军用,就一直是在笕桥。中外关系史上有名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破冰之旅,就曾经到过杭州,为此杭州建了一条“机场路”,那时我们在读小学,好像寒假还特意提早开学了。而从历史上说,笕桥在太平天国时就屯兵了。一些书上所称的“大营笕桥”,就是指当时军队驻扎的一个营盘。这个大营笕桥在清末时驻着清军的八十一标马队,还有炮营校场等等。更重要的是,这里是沪杭铁路的必经之处。

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资公司也诞生在笕桥,这就是与航校紧邻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简称“中杭厂”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化飞机厂。

笕桥机场和中杭厂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资公司也诞生在笕桥,这就是与航校紧邻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简称“中杭厂”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化飞机厂

除此之外,笕桥还是中国第一个植物园——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即民国时期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的诞生地。1927年中国著名植物学家钟观光教授受聘为国立浙江大学教授,奉命筹建植物园。园内引种栽培的植物达1000余种而比这更早的是, 1911年建立的浙江农事试验场,场址就在笕桥,这也是浙江和杭州最早的农科研究机构,1960年改称浙江省农科院。笕桥还曾是是杭州的蔬菜基地,不知这个跟“植物”和“农事”有没有关系,我想应该是有关系的,因为那等于是一个农科基地。今天的笕桥街道还有这两个社区,一是叫机场社区,一是叫农科院社区。

航空救国还我河山
(航空救国还我河山)

选择笕桥的理由

这里先要说一下,办空军的思想自孙中山开始就有了,这可带出中国空军发展的一点轨迹。

大约从二十世纪十年代起,中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都在为中国空军的发展做着开创性的工作,当时比较著名的有张作霖父子的东北航校、北京袁世凯的南苑航校,以及由孙中山先生奠基开创的广州航校等等。中山先生偕宋庆龄在美国就看过有着中国航空第一人之称的冯如的飞行表演,并力邀他回国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孙先生后来将那架飞机命名为“乐士文(Rosamonde)”,这就是以他夫人宋庆龄的英文名字命名的,孙中山夫妇在“乐士文”前的照片在不少的博物馆纪念馆里都可看到。中山先生有一个理念,那就是“航空救国”,这也是笕桥中央航校建校的宗旨,这四个字也是印在航校同学录和各类纪念册最前面的。还有我在台湾的冈山见过中山先生题写的“志在冲天”,这就是台湾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纪录片《冲天》片名的来由。在孙中山“航空救国”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形势,蒋介石提出了“无空防即无国防”的思想,将发展空军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这两句话虽然是当下的习惯用语,但用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初,的确是那样一种状态。

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洛士文”号前合影

此前中国各地的航校,说白了是属于地方军阀的,中央是指挥不动的。从国防陆海空的层面上说,中国军队理所当然地以陆军为主。因此空军的雏形脱胎于陆军也是中国特色的现实。1929年1月,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航空训练队从该校的第五、第六期学员中开始选员培训,当时就叫航空班。1931年7月1日,航空班又改名为军政部航空学校,这一年的年底,航空学校便正式迁往杭州笕桥。1932年6月,中央航空学校正式成立,并开始向社会公开招生,蒋介石亲任校长。这一年进校的首批学员后来是当作第二期毕业生的。中央航校的第一期毕业生即还是从南京来的航空班学员。第一期毕业生共97人,我在其他文章中将会提到的王天祥、徐焕升、徐康良、胡伟克等都是一期学员。第二期毕业生共48名,包括毛瀛初、刘粹刚、李桂丹、梁鸿云、洪养孚等都是二期学员。

当时比较成功的是黄埔军校的办学经验,所以国民政府是将笕桥的中央航空学校当作第二个黄埔军校来办的,由蒋介石亲任总校长即是一个证明,这可见他对航校的高度重视。如果追溯蒋宋夫妇跟杭州的关系,包括他们参谒岳飞墓,游西湖等,就知他们当年每次到杭州来大都跟这个航校有关系,都是来航校参加毕业典礼,或来训导讲话的。据说蒋对每位家长都要敬酒,对每位家长都要送上西湖特产,龙井茶和丝绸,而且还对每位毕业生颁发中正剑,1949年之后,这中正剑就成了某些留在大陆的抗战者的“罪证”。

那为什么国民政府将中央航空学校的选址定在了杭州笕桥呢?

(航校正门)
(航校大楼)
(走出校门)

这是当时国民政府多方考虑的结果。应该说,中国的航空事业较之世界先进国家起步还是晚了,而且一开始也基本是军阀们的各自为政,训练思想和设备等都比较落后,有的只实际飞行二三十个小时就毕业了,完全是一种初级的扫盲水平,而老外也主要是要卖飞机给你,在美国人来之前,中国的空训体系基本是意大利式的。传闻墨索里尼的妹妹就追过张学良,不知是因为荷尔蒙还是想卖军火。因为当时军阀发展空军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国防,而是为了相互之间起到一个震慑作用,即我有飞机有炸弹了,你要是敢找事,我就飞过来在你头上扔几颗炸弹。“九·一八事变”之后,政府及仁人志士对发展航空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民众们有钱没钱砸铜卖锅纷纷捐款以购“爱国飞机”。今天的笕桥醒村爱国馆中还有天厨味精厂捐飞机的照片,那得要卖多少味精啊!宋美龄亲自担任国家航空委员会秘书长,这是她一生唯一担任的一个“公职”,那就是想用她个人的影响力来在国内外让人们更多地支持中国空军的发展,(当然此前的说法是四大家族是要以此贪污军费),所以醒村内的美龄楼绝对不只是一个花架子的摆设,她当时在这里笕桥一住就是十天半月的。

笕桥机场36号楼,被称为“美龄楼”

其实杭州笕桥也并非中央航校唯一的选择,当时还有备选地洛阳和南昌。今天很多人可能也会问,为什么不是北上广呢?比如北京就有南苑航校之基础,上海在当时就已经是国际大都市,交通相当之方便,广州也有航空学校的基础。其他诸如南京,本是国民政府的所在地,此前的航空班也办在那里。那么为什么不办在这四个地方呢?

我以为这些都是今天的假设,在当年可能完全不是这样的思路。国民政府办中央航空学校,更多的应该是以下的考虑:

第一,北伐成功后,的确是打击了各地军阀的势力,但各地的军阀还没有完全跟蒋介石是一条心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此前有航校基础的北京、东北和广州,显然是不合适办“中央航校”的,因为那多少还有一山不容二虎的意思。

第二,如果是沿海一带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虽有交通之便利,但同时它也少了一些屏障,福建沿海等地也是同理,虽然那时抗日战争还没有全国爆发,但台湾已经是日本的殖民地,那里有日本的空军基地,八·一四笕桥空战的日本飞机,就是从台湾基地起飞来轰炸的。所以,如果选在沿海一带是很危险的。

第三,长江以北的,虽然也有不少便利之处,比如考虑过河南的洛阳,且在那里办过分校,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像第五期和第六期就是从洛阳分校迁回到杭州的,原因是那里的风沙太大,影响训练。

第四,南昌的地理和水土条件跟杭州相似,交通也方便,当然也是在考虑之中的,但从政治因素考量却并不适合,因为江西的井冈山曾是工农红军的根据地。

(血誓)

而蒋介石是浙江奉化人,省会杭州交通便利,城市生活条件较好,离上海也近,沪杭铁路及浙赣线都在笕桥设有车站,桑梓之情乃人之常情,蒋本人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浙江学子来报考航校。再加上笕桥本来就曾有兵营驻扎,边上又有乔司机场可作备用,所以当毛邦初把杭州、南昌和洛阳三个备选地交给蒋介石时,他圈定了杭州笕桥。这一圈也注定了后来的中杭厂也必然在笕桥,包括还有防空学校等都设在笕桥,用今天的话来说,笕桥就是一个航空小镇。

当年航校很有名

1931年底,国民政府将清代的校场改为机场,并建中央航空学校于此

1931年底,国民政府将清代的校场改为机场,并建中央航空学校于此,1931年至1937年期间,培养了一大批飞行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空军的摇篮。

今天的笕桥航校旧址内,部分建筑,如航校大礼堂、军官宿舍,至今还保存完好。那一块地方,现在被叫作“醒村”,也是沿用了三十年代的叫法。后来据台湾地区空军司令、笕桥航校二期生赖名汤回忆:“当时全国高等学府的环境与建设,北方算清华最好,南方就算航校最好。我们教职员宿舍也全部是西式洋房,分甲乙丙三种:甲村住的是美国顾问,其中包括飞行主任教官、组长等;乙村为一般教官;丙村为年轻单身教官,或初婚教官住所。”

赖名汤还说:“我们受训期间,也有轻松的时候,每逢星期天多整队开着校车,浩浩荡荡,往游西湖;同学们年轻活泼,制服漂亮,军官穿白色服装,所到之处,皆为人人钦羡的队伍,女学生亦以交空军朋友为荣;因此,后来许多二期同学都与杭州姑娘结婚。”

家住杭州横河桥的在海内外与金庸齐名的著名作家高阳回忆
(高阳)

据家住杭州横河桥的在海内外与金庸齐名的著名作家高阳回忆,抗战胜利后当时杭州城里的年轻女子,以嫁给航校的空军为荣。当年笕桥中央飞机制造厂的学徒朱亚泉在接受采访时也说,他们这些工人去城里看电影看戏,当影院戏院知道他们是中杭厂的工人时都不收他们的票的。高阳在大陆的最后一站,就是从报社考进笕桥航校做文职人员。笕桥的中央航校1937年后迁往昆明(后来又迁到印度,有部分学生在美国受训)。后来因为发现离上海近也有致命的弱点,即日机从上海或从台湾飞过来轰炸杭州,来回都不需要加油,但要飞到洛阳就不一样了,可是洛阳的风沙太大,训练就要打折扣。抗战胜利后,中央航校又迁回笕桥,直到1948年底迁到了台湾的冈山,高阳也就是从那时离开老家杭州的。

从1931年建起的航校、军用机场等一直用至1948年底,在这十八年中,笕桥都是国民政府的空军基地,旁边乔司也还有备用机场。1956年,国家民航局在此原笕桥军用机场的基础上开始筹建民航站,开辟民航机场。1957年1月1日,新中国第一架民用飞机从这里起飞,揭开了笕桥机场民航飞行史的第一页。1960年5月25日,在民航杭州站的基础上,扩编成立了民航浙江省管理局。一直到2000年,民用机场迁至钱塘江南岸的萧山,笕桥这个词在人们的口语中渐渐少了起来。2000年杭州民用机场搬到萧山之后,曾有些人提议要改掉机场路这个路名。说这个机场路会有歧义,去萧山机场的路才应该叫机场路才对。殊不知这一条路跟1971年尼克松访华大有关系。而如果追溯到抗日战争,追溯到八·一四空战,这仍是机场路一名所特有的意义。地名是历史的积淀,就像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姓氏,也不是说想改就能改的。

20世纪70年代的机场路
20世纪70年代的机场路

今天的笕桥,早就不是杭州的蔬菜基地了,但航校的醒村爱国馆已经成为全国文保单位,那就是为了纪念那十四年抗战的历史。包括民间和社会力量,也在推动着纪念馆博物馆这一类事业的发展,笕桥老街的改造也正在进行中。今天当我们讲起笕桥中央航校的历史,历数航校的抗日英雄时,我们仍是崇敬有加。高志航、刘粹刚以及无数英烈的名字,无论是是教官还是学员,他们为国捐躯,为中国空军书写了光辉,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伟大的诗篇,那是写在天空中的,又是写在大地上的。

为什么是笕桥?这是历史的选择。

(全国“文保”)
高雄冈山航空教育馆内的旅游帽
(高雄冈山航空教育馆内的旅游帽)

本文节选自原作者孙昌建即将出版的《鹰从笕桥起飞》一书。

来源:一个人的影展(scjygrdyz2014)  作者:孙昌建  编辑:郭卫
返回
当年航校很有名1931年底,国民政府将清代的校场改为机场,并建中央航空学校于此,1931年至1937年期间,培养了一大批飞行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空军的摇篮。笕桥机场36号楼,被称为“美龄楼”其实杭州笕桥也并非中央航校唯一的选择,当时还有备选地洛阳和南昌。20世纪70年代的机场路今天的笕桥,早就不是杭州的蔬菜基地了,但航校的醒村爱国馆已经成为全国文保单位,那就是为了纪念那十四年抗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