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传人“浙派姚门”往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7-21 08:13   

插队西双版纳 没有琴就坚持“纸上练琴”

真正让姚丙炎彻底下决心将衣钵传于儿子,还是源起姚公白去云南西双版纳插队落户的一段经历。20世纪60年代末,姚公白离开上海远赴云南插队。临别前,父亲将家里仅有的一把二胡、一支箫放进他的行囊,并在所剩无几的书里挑了一本《唐诗一百首》嘱他带去。这些都成了他在农村、矿山数年生活里的良伴,可他日夜盼望的仍然是能继续弹古琴。

再次弹琴,已是1970年夏天,姚公白从云南回上海探亲,在家中如饥似渴地弹琴。父亲非常惊讶,在没有古琴练习的情况下,为什么时隔多年儿子还能弹不少曲子?追问下,姚公白这才慢慢道出原委:原来他在西双版纳的时候,在农村习拉二胡之余,在桌子上用拼接的报纸,画一张七弦十三徽的琴。熟记于脑海的琴谱反映于“纸琴”上,左右手在“琴”上按抚,心里默默唱着旋律。不耐用的“纸琴”在“抚奏”中很快破损,破了就再画,如此“纸上弹琴”数年未曾中断,姚公白每天都在无声的琴弦上练习。这种大音希声的境界与古琴的琴韵一脉相承,这份对古琴之热爱实属常人难及,姚丙炎为之动容。

从“自我启蒙”到“偷听偷学”,由“纸上弹琴”到书琴并进,六十余年操缦不辍,若没有浓厚兴趣,恐怕很难坚持。“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我与琴互相需要、不离不弃的深厚感情从未改变。如今学习古琴的人越来越多,但我想,只有明白自己真正兴趣之所在,兴趣才会如同良师益友般地与你同行,使你快乐,伴你成长。”姚公白说。

32abb5ca71279b094fed4dadc5931061_rB4AiWacJW6AE1RCAAFggv6QAx8546.jpg

蔡群慧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主会场主席台核心红区

薪火相传 古琴传承,如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作为香港志莲净苑特聘的文化部研究员,姚公白半隐于志莲净苑,晨钟暮鼓,除了给香港的大学生举办讲座,他工作的重心,放在不断整理父亲姚丙炎生前留下的文献资料及手稿,以及整理出版父亲的遗作。

“古琴的创新一定是在传承中进行的,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要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姚公白说,“从斫琴的工艺、减字谱的发明、谱集的刊印等,无不体现了古琴艺术是在传承、开拓中得到发展的。”

如今的浙派姚门,弟子已遍布世界各地。比如,杭州慧庐琴堂的创始人蔡群慧,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传承人姚公白先生入室弟子、浙派姚门古琴第三代传人、古琴艺术(浙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正是在姚公白的悉心栽培传授下,蔡群慧带着其浙派姚门琴生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2016年9月,一个人,一炉香,一张琴,蔡群慧以一场古琴独奏,展开了G20杭州峰会系列欢迎演出的序幕,以《平沙落雁》《酒狂》《流水》等十余首经典的浙派琴曲,向普京、奥巴马等三十多国元首和夫人行最高的东方文化之礼。2023年在杭州举办的第十九届亚运会,她作为开幕式主会场主席台核心红区古琴演奏者,向前来参加亚运会开幕式的主席台各国领导人等国内外宾客,展示演绎浙派古琴。

姚门琴韵在故里。学西乐出身的蔡群慧,现在也学恩师在运河边开设古琴公益课堂,在大小琴友的心中播下了礼乐的种子。“传统文化本就生根在老百姓的骨子里,我们所做的是将它激发唤醒。”蔡群慧说,“为大家打开这扇历史与现实的互通门,让雅文化得以回归生活,回归寻常百姓家。”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文 记者 陈中秋 摄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