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传人“浙派姚门”往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7-21 08:13   

小时候偷学古琴 插队时“纸上练琴”

ef13d16c6be3b1640d6fbd9a3ac39a6e_rB4AiWacJW6ARBh3AAF6K5mFRlU714.jpg

姚丙炎先生与姚公白先生

image.png

姚公白在甲辰巳月雅集 

姚丙炎打谱轰动琴界 发掘近五十首古琴曲

1953年,闻悉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号召全国琴人发掘我国目前仅存的最古老的琴谱《幽兰》后,姚丙炎便着手进行《幽兰》的打谱。在资料缺乏的困难条件下独自摸索,终于在1954年底完成打谱并用简谱记录成曲。

不久,这一成果便受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查阜西的重视,并以《古琴指法》四册相赠。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为姚丙炎的打谱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接着他又开始了《广陵散》的研究,并在多场重要的学术演出活动中展示了他打谱的《大胡笳》《楚歌》《华胥引》《孤馆遇神》《乌夜啼》等古老琴曲。1982年,他受聘为上海音乐学院客席古琴教师。

可以说,姚丙炎是古琴谱解译工作中贡献和影响最大的近世琴家之一,他打谱发掘了近五十首琴曲,《幽兰》《广陵散》《玄默》《孤馆遇神》《屈原问渡》等。他译奏的《酒狂》更是广受好评,轰动了琴界乃至整个音乐界。

对于一个职业琴家,也很难有如此数量和成绩,更何况姚丙炎都是在业余时间里完成的,这不能不说是琴坛的一个奇迹。

“我喜欢打谱,就像旅行家喜欢旅行一样,我在这无穷无尽的天地里遨游,感受到新的意境天地。”这位一生有多次机会走上专业琴家道路的会计,终究还是选择放弃,只是安心做好一位“非职业琴家”,喜欢到各种古曲的意境中去自由旅行。最终,姚丙炎开创古琴“姚门”一派。

姚公白退休前是数学老师 小时候偷听偷学古琴

1983年,姚丙炎去世。按照遗嘱,他生前留下的古琴资料、文献、手稿,以及他平日里积累下的琴乐成果和写下的琴学心得都悉数留给了儿子姚公白。

和姚丙炎一样,姚公白一生痴迷古琴,也曾有两度入高校任教古琴的机会,但他无意以古琴为业,退休前一直是上海黄浦区一所职业学校的数学老师,现任香港演艺学院古琴研究生导师、深圳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

但如果倒推回姚家孩子的童年,大概连姚丙炎自己也想不到,姚公白会继承衣钵。一开始,姚丙炎对儿子的规划是不碰古琴的读书郎,除了不让他碰古琴,只要他肯看书、读书,几乎学什么都可以。小时候,姚公白的兴趣爱好蛮多的,一会儿喜欢习字,一会儿喜欢画画,一会儿喜欢看古今中外小说,父母任其“自然生长”。但越是父亲禁止他学的,他兴趣越浓厚。只要父亲上班,他就会把家里的古琴拿下来玩,甚至连琵琶、二胡、笛子都不放过。父亲平时弹琴,姚公白就在一边痴迷地看、听,所以姚丙炎下手的姿态全都刻在了他脑子里,姚公白称其为“得天独厚的优势、耳濡目染、无形的教育”。

姚公白6岁那年,有一天姚丙炎下班带了一块小黑板回家,说要教他学字。从来未见父亲如此“主动”的姚公白自然十分高兴,没想到姚丙炎教的是古琴的减字谱。它们实实在在地为他开启了古琴之门。

所以即便父亲不教,姚公白少年时代还是学会了读谱,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的一本沈草农的《古琴初阶》,十首练习曲他都能弹。父亲在前房正儿八经教姐姐学古琴,姚公白就在后间偷听,然后自己悄悄练习,姐姐会一曲,他也会一曲。

后来,姐姐学会了颇有难度的《阳关三叠》,姚公白居然也应付自如。有一天放学后,姚公白回家偷偷苦练。那天父亲提前下班,站在他后面听,一曲毕,姚丙炎大喝一声:“你怎么会这个的?!”姚公白当场汗如雨下,脸色煞白,只得把偷学的事和盘托出。姚丙炎知道阻拦不住,开始正式教儿子学琴。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文 记者 陈中秋 摄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