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传人“浙派姚门”往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7-21 08:13   

祖父姚铭山和马一浮是至交

浙派古琴

是我国最古老的古琴流派

甲辰巳月雅集,在五十多年前自己亲手制作的琴桌上,姚公白抚琴弹起名曲《忆故人》。众人屏息聆听。

姚公白弹琴,以右手轻灵、下指干净、挥洒自如著称,积数十年来操缦不辍、清心内养之功,渐入纯净自如之境,在传统琴人中独树一帜。

松风抚心弦,有多少往事忆心头。

琴分家派,由来已久,可远追至古代,发展到明末清初,已呈流派纷呈的局面。比如川派、广陵派、浙派、虞山、诸城、梅庵、九嶷等。浙派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古琴流派,形成于南宋年间,历经宋、元、明、清至今,历史跨度之长,对当时琴界影响之大,乃至对后世琴乐影响之深远,均为琴史所罕见。晚清到民国时期,浙派古琴又涌现出一批优秀琴人,如徐元白、孙慕堂、张味真、马一浮等。

被称为“重振浙派第一人”的徐元白,正是姚公白之父姚丙炎学琴的恩师。20世纪50年代初,姚丙炎从杭州移居上海后,与上海琴人广泛交流,并开始研究古谱,发掘复响了大量的古谱。在其长期打谱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打谱理论,并形成鲜明的风格,世称“浙派姚门”。

虽然传承自浙派的姚丙炎古琴艺术被称为“浙派姚门”仅二十余年,“姚门琴韵”之称也仅三十余年,但姚丙炎的古琴艺术,数十年孜孜不倦操缦、打谱,以及琴学、琴乐上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琴界乃至乐界得到高度重视,则有七十余载了。

76岁的姚公白站在运河边遥望,仿佛又回到了祖父那个夏夜纳凉、奏乐抚琴、群英云集的年代。

46af8ff61cab54f2026a03cc9516998e_rB4AiWacJWyAHCJzAAEh3GWMs-I557.jpg

1975年夏,姚丙炎先生抚琴。

祖父姚铭山是算命先生 家中文化名流云集

祖父姚铭山病故时,姚公白年仅6岁。祖父的事,他是长大后才听长辈一点一滴还原的。

那时候,姚公白一家已经随祖父举家搬迁到了上海。但姚公白对童年时住过的解放路惠兴路、湖墅一带,记忆犹新。那是段无比美好的童年记忆,他最喜欢跟着母亲去西湖边吃知味观,吃完就在湖滨六公园附近荡荡。

他还记得小时候,杭州的家中客堂外有口井,从后面可以拾级上楼。最热闹的是客堂,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原因是,祖父姚铭山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算命相士。有人为了找姚铭山批命,不惜排队好几个月才能拿到一个号子。姚铭山非常好客,虽是一个相士,但家中常有文化界名流来往,如马一浮、张味真、根如和尚等。

“我爷爷姚铭山因为很小就患有眼疾,只能被家人送去学算命为生,这是那个年代盲人的唯一谋生出路。不过他从小的国学根底也比较扎实,记性又特别好,当时在杭州也算小有名气,被好友马一浮评价为‘无目能视’。”姚公白说。

姚铭山与马一浮的交往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们有一共同朋友——香积寺方丈肇安法师。

一次,肇安法师出行四川,匆匆离杭前托同居湖墅运河边的姚铭山,转交一封致马一浮的信。第二天清晨,大雨瓢泼,姚铭山冒雨前往马家,发现寓所门尚未开。他便持伞安静驻足门外等,良久马一浮开门,惊见一盲人伫立雨中……从此两人成了至交。

如今姚公白家中还保存有马一浮当年写给姚铭山、姚丙炎父子的对联、信函及书法作品。其中有副对联写于1931年5月:“明不循根对缘而照,言必赅典有扣则鸣。”可见马一浮对姚铭山为人和修养的欣赏。

姚丙炎14岁那年,写了一组四条屏,姚铭山带去让马一浮点评。马一浮迫不及待让姚铭山把儿子带过来看看,由此开启了一段师生佳话。姚公白说,那个时候他们都用杭州话叫马一浮“马嗲嗲”。

姚铭山精通江南丝竹,弹得一手好三弦,也拉二胡、弹月琴和吹笛子。家中孩子们从小熏陶,人人都会乐器。14岁以前,姚丙炎都随姚铭山住在湖墅一带。夏夜,大家在屋外运河畔乘凉,邻居们就各自带了乐器来到姚家大门外聚着玩。“来玩音乐的邻居们,有一家开棉花店,另一家开卖咸蛋咸鱼的店,大家当然都是业余的。隔壁一间大的酱园店,一到过年时,就把乐器都拿出来大家一起玩,叫‘敲年锣鼓’。”姚公白说起父亲姚丙炎小时候在杭州生活的音乐记忆十分羡慕,“那才是发自内心玩音乐。”

ca8d2ed0eaa446d91ab4bbb527b86bea_rB4AiWacJW2ANCOhAAKEZ57LHZY472.jpg

1963年第2期《人民音乐》封三刊登了姚丙炎参加全国独唱独奏音乐座谈会时的演出照

64c5ae1de3b8364ad88a6bb312c4e29c_rB4AiWacJW2AKw3VAAEDUN1lj9Y322.jpg

日本音乐家三谷阳子听姚丙炎先生弹琴

父亲姚丙炎当了一辈子会计 拜师浙派琴家徐元白

姚丙炎1921年1月9日出生于杭州。在姚铭山的影响下,在念中学时,他就对民族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自学二胡、三弦等乐器。

姚丙炎一开始是吹箫,但是因为气不足,这是他从小就有的毛病,后来就改玩二胡,也弄三弦、月琴、琵琶等各种拨弦和拉弦乐器。

姚丙炎高小毕业后考入杭州私立蕙兰中学(今杭二中),后又转校就读于杭州私立安定中学(今杭七中),高中阶段姚丙炎就读于上海泉漳中学,其间还修读上海中华会计学校(并毕业),1940年高中毕业后,选择终身以会计为生,业余玩音乐。

在20岁那年,姚丙炎的大弟姚国良买回了一张琴,准备学古琴,于是跟着一个乐器店合伙人汪建侯,学了古琴曲《阳关三叠》。学会了后,回来教姚丙炎弹。但大弟很快就失去兴趣,不再碰琴,而姚丙炎却阴差阳错因此迷上了古琴。从此以后别的东西全不玩,只弹琴。抗日战争那几年,他就一直乐此不疲地弹已学会的《阳关三叠》《关山月》《石上流泉》三曲。

1946年,古琴大师徐元白从重庆回到杭州。有一天,徐元白在青年会演奏。姚丙炎就慕名去听,听完后,如痴如醉的他立即跑去找徐元白,开门见山请他教琴。

就这样,姚丙炎和徐元白的师徒缘分开始了。正式拜师徐元白门下后,姚丙炎学习更加勤奋,琴艺猛进。那时候的姚丙炎,对古琴是完全着了迷。有时候大热天,把门、窗都关了,赤了膊练琴,从早弹到晚。

徐元白经常到姚丙炎家里来,吃了晚饭后,师徒两人就开始弹琴,也下围棋,当然也喝酒。就这样,徐元白经常在姚丙炎家,一直待到第二天天亮吃了早饭才散。

徐元白对姚丙炎特殊的古琴教学方法,对他后来的古琴打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徐元白怎么教的呢?他教琴的方法很特别,并不是现在常见的先听老师弹,然后再对弹。他让姚丙炎自己先按谱去“摸摸看”,“摸”完后再听徐元白弹。如此的“摸”法跟老师的弹法自然很不一样,徐元白就告诉他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姚丙炎回家后根据印象中老师的弹法和指点再“摸”,然后再比较。这样的学法,不是先学老师的弹法,而是先自己读谱体会,找到自己的弹法,某种意义上就是在练习打谱。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文 记者 陈中秋 摄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