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调来自西方,却唱尽中国情韵
还有一种说法,李叔同当时填的词,除了现在流传的版本,还有另一半。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视频中,朴树正是从“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后哽咽的,并以“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作结,可见他演唱的应是《送别》的“全本”。
《送别》出世后广为传唱。1970年左右,还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为脍炙人口。
“长亭、芳草、古道、晚风、夕阳,这些都是从古到今的离别经典意象。”高利老师说,李叔同同时教音乐和美术,学贯古今中西,精通文学与艺术,所以歌词写得有意境,画面感十足。他在校期间还写了很多歌,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很多第一。比如中国最早的合唱曲《春游》,就是李叔同当时创作的。
不过,这首充满中国古韵的《送别》,曲调却来源于西方。1851年,美国人约翰·庞德·奥德威写出这首《梦见家和母亲》,表达渴望回家与母亲相聚的感情。到了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这首思乡歌曲大受欢迎,之后又被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改编成歌曲《旅愁》,李叔同的《送别》就是沿用了这首歌的曲调。因此关于《送别》的创作时间,也有一种说法是在1905年,正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
李叔同在杭州创作的《春游》曲谱图,这是中国第一首合唱曲《春游》,开创了中国多声部歌曲写作先河。杭州高级中学供图
被好歌好电影催泪后
怎样更从容地面对离别?
送别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在陆续上演。送别挚爱,送别不舍,或者也像朴树一样,送别之前的自己。因为经典歌曲《送别》引发的人生感悟,这两天正在网上蔓延。有人表示非常能理解《送别》为何如此能触动人心,他们纷纷追忆自己离去的亲人好友及各种变故和经历,朴树像是开启了人们深藏在内心不敢轻易触碰的记忆。
网友“大seven”: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孩子,保留一份本真给自己。哭着,笑着,苦着,甜着,便是人生。
网友“乐活女王”:看了N遍(视频),听着他的声音在颤抖,忍不住泪流。活得像个少年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么幸运。好好活着,最是难得。
网友“Ser蜜瓜与花”:我好想去留住一些东西,好比小时候的那一座桥,好比外婆头上的那一缕白发,好比外公的叮咛,好比过去的玩笑,好比你的手掌……
网友“。”: 我们这一生,都是在不断地重复送别的过程。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遇到新的人,新朋友慢慢变成老朋友,老朋友慢慢变成陌生人。一直都在一路遇见,一路失散,一路送别。
很多网友还因为朴树的这首《送别》,联想到了最近仍在影院热映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在朋友圈不断被刷屏,在网络拿到9.4的超高评分,说的也是有关离别的故事——小男孩米格,在追寻音乐梦想受阻的过程中,不经意踏上了另一片神奇的天地,在那里和逝去的母亲、祖辈们重逢,并得到他们的热情相助。整部电影奇幻又温情,表明人生中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
据调查,看过该片的家长,被感动哭的概率很高。网友们的评价也非常催泪,一位网友觉得影片情节无一不让自己想起亲人:“坐在影院里哭到泪崩……《Remember Me》(《记得我》,电影主题曲)音乐响起的时候,我怀念起了远去的外公,也想起了患帕金森的外婆,她就和电影里的coco曾奶奶一样和蔼,温和地坐在椅子上……”
另一位网友则总结,“如果你失去过亲人,那么看整部电影的过程,都会是泡在泪水里的。”
聚散有时,悲喜有时。优秀的音乐和影片总会提醒我们,只有好好珍惜当下,才能更从容地面对离别,让自己的记忆更温暖绵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