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故乡的草木,纸上相逢
况正兵(古籍出版社编辑)
最近爱不释手一本书是《本草图谱》,此为江户时期日本人岩崎常正所绘植物图谱。岩崎精通医学,也擅画事,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为草木写生;又浓墨重彩,为草木着色。敷彩双钩,雕版精印(其中卷九开始为写生图),原书瑰丽华美;出版社高清影印,再现真貌,将一份和氏璧化身千万。植物学著作与中医药学的完美结合。
我一直不太相信中医的理论,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气血营卫……基础理论听起来都很玄虚,近于怪力乱神,不能令我信服。但中药我信从,因为入药的草木与我为邻,长于吾家房前屋后,不时相见,分外亲切。也亲见它发挥作用,治疾疗伤。
我的故乡属于丘陵到山地的过渡区域,地气淳厚,生长了许多可入药的草木,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丹皮”(牡丹根的加工物)。乡亲们初通一些用药知识,苦蒿止血,半夏消肿,何首乌生发,薏苡籽可串成念珠避邪。大地滋养草木,而草木又滋养了人体和人心。镰刀伤手,揉碎了苦蒿叶敷在伤口止血;槐花和米,一顿饭的清香可余味三天。至于鱼腥草和蘑菇,早已是吾乡餐桌上最受钟爱的佳肴;春天来了,最令人欢喜的不是花开燕来,而是地里的灰灰菜和山葱都可以采摘,大饱口福。 打猪草是我童年时常干的农活,背着背篼为猪寻找食物,也顺便采摘一些草药,给多病的邻居拿去熬药,或者晒干了拿去卖钱。我母亲曾得急性肝炎,茵陈蒿成了常用之物。不断有乡亲割回茵陈送到家里。我也曾和父亲跋涉二十多里,去找一片传说中长满茵陈的山坡。到达目的地,只找到了茵陈之根,原来已经有病人先来收割。 寻药、采药、切药、熬药……童年生活,有黄连苦、陈皮酸、桑椹甜、刺梨涩,混合交织,以回忆生小火,熬煮成一药,主治以胸闷、乏力、无端抑郁为主要症状的思乡病。而这套彩色的《本草图谱》,如同药引。
自19岁离乡之后,故乡于我而言,就只有冬天。草木落尽之时我才回到乡里,未等第一根草探出地面,又要启程离开。鱼腥草、灰灰菜、山葱、野蒜、桑葚果、野草莓……如幼时玩伴,一时揖别,再难相见。翻开此书,如同翻开它们寄来的照片,与故乡的草木,纸上相逢。它们告诉我,我们很好,你何时回来看看? 照我的看法,再精美的本草药物图,今天都失去了药物学的实际意义。无论画得多么传神精美,在展示草木茎叶花果的细节时,都不可能超过摄影照片。以数码照片按图索骥,尚且很难分辨同科植物,何况是雕版木刻呢?但是,传统的本草图谱,无论是木刻还是白描写本,今日虽然不再实用了,但“帮闲”的艺术价值从不消减。对我而言,翻阅这些图谱,是与故友对谈,想起故乡,勾起往事。它们很好,我迟早得回去看看。但是又怕它们夹道迎我归乡时,我却忘记了它们的名字和芳容。对满怀乡愁的都市人而言,此书值得置于案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本草图谱: 古刻新韵七辑》
(日)岩崎常正/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5年9月
“对我而言,翻阅这些图谱,是与故友对谈,想起故乡,勾起往事。
它们很好,我迟早得回去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