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设立的童画展区,让大人也产生了兴趣。本报记者 吴元峰 摄
转:
需有市场风险意识,勇敢转型升级
“在这个最困难的时候,突然一束光照进来,大家就会心生希望。”2013年,当中央在全国选定12个试点进行财政扶持民营书店时,纯真年代书店主朱锦绣回忆道:我们把这个扶持办法形容为黑暗中的一束光。
同样感同身受的,还有枫林晚书店老总朱升华。他说,拿得第一批扶持资金后,给枫林晚转型升级提供了资金的支持,自身的造血功能和能力的沉淀,有了明显的提升;团队稳定性加强了。
对数量庞大的民营书店来讲也许杯水车薪,但是它在表明政府的一个态度:作为这个城市里的一种文化生态,一种扎根到灵魂深处的文化生存方式,实体书店不能从城市消失。近年来,我省多地启动了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每年全省全民阅读活动中也尽量向实体书店倾斜,比如向民营书店定向采购送书下乡,发动民营书店参与巡展巡讲,组织民营书店参与全国性书展以扩大其知名度。
“对于书店从业者而言,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政府扶持上也不实际,必须自己努力探索转型才是自救的王道。”于晓梅认为,书店业主需要尽快摈弃农耕书店思维,认识到再微利,开书店也是经营企业,必须尊重市场优胜劣汰的逻辑,“扶持资金不是用于缴房租,而是为书店转型争取投入和时间成本。”
为此,记者对我省获得各级财政扶持的民营书店进行了一番调查:
晓风书屋,将资金用于对书店改造升级增加非图品种,投入百万元结合图书开办子恺文创产品研发公司,目前产品接近200种,今年的文创销售预期将100万元。目前,书店在全省开出12家分店,更多的公立医院将向晓风书屋公益开放。
通雅轩书店,将资金用于到购置商铺及店面装修,书店面积扩大至400平米。未来几年,书店计划在做强主业的基础上,走出去,通过输出品牌,合作经营,不再走传统意义上的加盟连锁经营,而是以一种文化输出的方式来加速发展壮大。
舟山席殊书屋,增加一部分文创产品,丰富产品种类;增设“书咖”,提供读书交流平台。未来几年,增设地方特色文创,传播群岛海洋文化,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考虑在不同区域开设分店。
枫林晚书店,转型以输出企业文化服务+少儿美术培训为新的盈利点。下一步,将重点发展“社区图书馆+书店”、“童画美术培训+亲子图书馆”、和内容的定制三个板块。
“单纯卖书确实已无法生存了”,调研中,这是众多实体书店主的一个基本共识。他们坦承,实体书店向多元混搭方向转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枫林晚书店主朱升华认为,“混搭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加进来,这样的加法也是死路一条”;通雅轩书店主郭军认为,“实体书店要做出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革新来,而不是讲情怀,唱苦情,等救助。实体书店的竞争力体现在价格竞争力、文化体验、文化交流、共同素质提升等因素。”
然而,这不仅仅是书店从业者必须作答的考题。作为“城市之光”,从政府,出版者,到发行商,到实体与网络大小书店,以及读者都需要思考,实体书店以什么方式来经历这个寒冬,以及是否能熬过这个寒冬,正在从根本上潜移默化所有人的阅读选择与生活品质,以及考验一个资源小省在“两富”“两美”战略征程中能否为未来蓄势更多的创新后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