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带金杯回家 阿拉伯人甚至在船上种花草
住在波斯湾地区的阿拉伯人,是中世纪最为活跃的商人群体之一,早在公元7世纪,他们就掌握了季候风的规律,靠着风力推动,驾驶着三角帆船从阿拉伯半岛出发,向东到马来半岛、东南亚,以及中国进行贸易活动。随着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阿拉伯人更是频繁驾船来到中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贸易主角,而“黑石号”就是其中的商船之一。
“黑石号”带着珠宝、香料来到扬州(另有一种说法认为“黑石号”的出发地是广州),当时的扬州,是海外贸易的重要货物集散地与港口,想买丝织品或者金银器,一定得到那里去,因此有很多阿拉伯人来经商。他们的珠宝,很可能被当时的唐朝官员看中,便用金器来交换。另一种途径,则可能是来自赏赐。像“黑石号”上有一只金盘,中心有一个“卍”字图案。“卍”是佛教文物中常见的吉祥符号,很少出现在金银器上,据说是皇家为了赏赐或是专门为了海外贸易制造的。
“黑石号”准备返航时,金杯这样的金器是得到最高“礼遇”的。阿拉伯人小心地把金器暗藏在舱底的夹层之中。据说,那时候为防止它们之间的挤压受损,有人专门弄来泥土种下种子,等它们在船上发芽长大,大到足够将金器等重要物品一个个隔开,才放心让这些东西运走。即使对见多识广的阿拉伯商人来说,来自中国的金器也是来之不易的宝贝,运回国后一般也舍不得用。
相比金银器,船上的瓷器待遇就要稍差一些,只是用陶瓮来装盛,运回国也不会舍不得用。伊斯兰教禁酒,酒器也相应地成了一种不必要的存在,因此“黑石号”上发现的瓷碗和瓷壶,大部分是饮茶用的。广州是唐代另一个重要的对外港口,是很多海上贸易船只的食物补给和包装地。“黑石号”上就用了很多广东官冲窑烧造的大瓮来装瓷器。工人们把瓷碗一个个摞起来放进硕大结实的瓮,然后用稻草或茶叶把碗和大瓮之间的空隙塞紧,再用盖子密封。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又可以尽可能地将瓷器与空气和水隔绝开来,所以“黑石号”上的瓷器釉色始终如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