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龄:我的书法就是我的精神,我的生命!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2-08-11 06:25   

1961年

16岁的如东少年

1961年,16岁的江苏如东马塘镇少年王冬龄第二次到了南通。上一次是因为母亲生病,这一次他是去考试的,他也终于好好地看了看这个城市。

对于少年王冬龄来说,这里是新奇的。

而他即将去上学的城市,南京,是一个更大的城市。

那天(《醒墨》展)研讨会上他们都笑了。学艺术的人,16岁才看到人体艺术。

就是在那次去南通考试的时候。考试前我去了南通市的工人文化宫,文化宫里一个美工正拿着一本画册在看,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人体素描,徐悲鸿的。

后来我去古旧书店买了两本字帖和翁同龢的《尺牍》。

我生活的小镇上,马塘,只有几个有限的画册,还有就是年画,杂志的封底有时候会有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那时的杂志喜欢用这个。我小时候喜欢画画,就临摹齐白石,临摹《芥子园画谱》——这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一本画谱,喜欢画画的孩子都会去临。

小学二三年级的暑假,家里送我去私塾,二三十个小孩,跟着一位老先生学写字背书。老先生姓邓,有个儿子叫邓梅生——他喜欢把那个“梅”字写成“槑”,原来是上海美专的,后来不知道怎么疯了,据说是有一回画了一幅很好的画,后来墨打翻在画上了,就疯了。

老先生有一次告诉我,要画画就一定要练好书法,我就找了个砖头练字。就这么启了蒙。后来1961年考上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绘画专业,有一门是书法课,我是课代表。后来就走上了书法道路,去浙江美术学院读书法研究生。

有时候想想也很有意思,人生就是由那么多不经意累计起来的。

到了南京师范学院,我的图像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

南京师范学院前身是国立中央大学,里面有很多书。虽然比较旧,但图书馆、资料室里的外国画册很多。我在图书馆里,第一次有机会饱览西方艺术作品,第一次从画册里看到了大卫、掷铁饼者、维纳斯这些经典的西方雕塑。

但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山水、建筑、环境,所有的一切,都和我从前的苏北不一样了。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郭琳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