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日报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新型犯罪的首要“毒瘤”。尽管群众的防范意识不断提高,但架不住诈骗的手段也在与时俱进,剧本越来越专业,对象越来越精准。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我区有5类电信网络诈骗高发案件,占比情况分别为:信贷理财类诈骗23.91%,购物消费类诈骗19.68%,招聘兼职类诈骗15.97%,假冒身份类诈骗10.23%,平台(投资)类诈骗7.65%,其他类型则占比22.56%。这些受害人当中,36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数的70%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外来人口,包括高校园区的学生、本地户籍但在外地上学的年轻人,以及外地来探亲或旅游的群体。 为何老掉牙的套路仍会有不少人中招?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指导员孙云翔表示,因为骗子用旧瓶装了“新酒”,才使老树开了“新花”。他们伪装成“职业导师”“客服经理”“帅哥靓妹”等不同身份,行骗套路层出不穷,诈骗方法应接不暇!对于40岁以上的受害群体而言,大多数是因为投资、理财被骗,涉案金额达到100万以上的案件,今年共有9起。 对此,我区各类反诈宣传亦不甘落后,多管齐下助力群众披荆斩棘、乘风破“诈”。区公安分局通过“萧山公安”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自制反诈宣传剧,形象展示诈骗套路;宁围派出所等基层一线民警,在人流密集的地段摆起“反诈地摊”,用接地气的方言为过路群众传授防骗和自救技巧,让大家捂紧自己的钱袋子;在各大商超、医院、学校内,张贴在显眼处的反诈宣传的海报清晰可见;当有新型诈骗手段在周边地区出现时,防骗预警的短信还会及时发送到特定群体的手机上…… 坚持打、防、管、控、宣同步推进、多管齐下,是当前我区遏制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有力之举。今年6月19日,萧山反诈智慧警务系统正式运行,主要通过网络大数据进行研判,目前已成功劝阻各类诈骗案件300余起,拦截制止金额200多万元,有力斩断了捞钱“黑手”,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另外,对于已发案件的追赃工作,萧山公安一直步履不停,今年以来,已将1500多万被骗资金返还到了受害人手中。 圈套一:以“兼职”之名,助攻“黑产” 今年6月,一通外地电话打到了萧山区公安分局,对方想通过民警的操作,帮助其解除“黑名单”限制。“警官您好,我最近想买套房子,去银行办理贷款的时候,发现自己名下已经有过贷款记录,而且因为逾期不还款加入了黑名单,你能不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因为钱不是我借的……”遗憾的是,造成这一后果的前因,正是该男子在学生时代随意使用个人信息替人注册公司,最终当了“替罪羊”。 假期当前,有人选择宅家休养生息,也有人选择提前体验一把“社会人”的艰辛,找份兼职赚点零花钱。近期,“办公司当老板、轻松赚大钱”的新型兼职正在大肆崛起——每成功注册一家公司,就能躺赚1000-1500元。这条赚“快钱”的路看似好走,其实暗藏风险。 从实践案例来看,“入套”的这群人大多是在校学生。手续完成后,营业执照、公章等公司证件被收走,不法分子将其用于从事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相比个人用户,对公账户走账金额大,查询冻结支付相对困难,公司一旦出事被警方盯上,法定代表人自然是第一个遭殃。 近年来,虽然公司注册手续简化不少,但审核却更加到位,各地纷纷推出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等措施,严防不法之徒冒用他人身份注册公司。打击治理“虚假注册企业”现象,除了监管机关要加强审核力度外,更关键的是大家要妥善保管个人身份信息。因为蝇头小利而变身“背锅侠”,得不偿失。 【套路小结】 ——招聘兼职类诈骗 (一)以无业人员、在校学生等群体为主,受害人上钩后先以小额单笔完成刷单任务并支付佣金,随之增加笔数和金额,事后不予理会或拉黑; (二)让受害人注册一个类似于“抢抢乐”之类的APP,每个注册账户每天只能抢60单。需要交纳与抢单金额相同的“保证金”,可最终却无法提现。 圈套二:以“领导”之名,行诈骗之实 王女士是萧山某科技公司财务。在上班时间,她突然接到公司“领导”曹某(化姓)的电话,要求她加入一个QQ聊天群,有急事。按照“老板”要求,她以网银转账方式将公司账户中88万余元转到“合作单位”的账户。直到真正的老板来询问此事,她才发现上当了。 接到事主报警后,萧山公安通过与驻点银行迅速联动,全力开展涉案资金止付工作,最终成功抢先一步,不到10分钟将多张嫌疑卡号内的资金冻结,涉案资金被全额拦截。 不法分子冒充各类身份诈骗,屡屡得手的大部分原因,就是受害人没有及时电话或者当面核实事情的真伪。近日,在金华地区发生了一起冒充镇街领导干部,向下属借款的诈骗案件。对此,萧山警方立刻编辑提醒短信,及时发送到各镇街相关人员手机中。 这样及时预警的举措,在今年上半年疫情防控期间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据警方介绍,邻市有不法分子潜入家校联系群中,冒充班主任在群里发送二维码,要求家长扫码交纳“培训费”,虽然事后被识破,但已经有家长上当了。得此消息后,区公安分局立即对接区教育局,通过班主任将预警提醒发到各个班级的微信群,给家长予以提醒。 【套路小结】 ——冒充身份类诈骗 (一)冒充学校老师诈骗培训费:不法分子冒用受害人子女的昵称和头像,谎称有名校名师授课,且名额紧俏,制造紧迫感,催家长打钱; (二)冒充企业老板诈骗财务人员:把财务人员拖入公司高层QQ群,或盗取事主单位领导、同事等头像,QQ、微信联系财务人员; (三)冒充部门领导向下属借钱:利用下属不敢当面求证真伪的心理,以领导的名义开口,以此骗钱。 圈套三:以“付款”之名,诱导转账后拉黑 今年7月,萧山进化的小裘接到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某购物平台客服人员,问他之前是否在平台注册并有未付清款项。得到肯定答复后,对方称因平台调整,该账号需要注销,不然会影响事主银行卡信用,而注销需要先把一定额度的钱转到指定账号。之后,小裘便按照对方语音指示一步步操作,稀里糊涂地转给对方9.3万余元后,发现已被对方拉黑。 警方表示,此类诈骗的受害群体主要以年轻人为主。遇到此类情况,最简单的方法是挂断电话,去购物平台查看核实。就算是要退款,那么操作程序也一定是通过官方渠道。尤其是当前很多诈骗网站的服务器架设在境外,一旦发生该类案件,要追赃的难度就大大增加。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靠群众擦亮双眼,提高警惕。 【套路小结】 ——购物消费类诈骗 (一)低价购物诈骗:在微信朋友 圈、二手交易网站等发布低价商品信息,等受害人打款后,要么不发货,发假的快递单截图,要么发与描述不符商品,或者干脆将受害人拉黑; (二)购物退税、退款类诈骗:以货物有质量问题需要给你退款,要求受害人提供银行卡、身份信息等,然后以退货客户多等理由要求客户走公司流程,一系列操作后钱就进了对方腰包。 圈套四:以“赚钱”之名,卖力表演钓大鱼 “您好,我是萧山区公安分局宁围派出所民警,您极有可能正遭遇投资诈骗,请立即停止转账操作!”7月7日晚上8点50分,家住宁围街道的小郑正满心欢喜地准备将刚到手的25万元货款充值进某投资App,并幻想着随之而来的“高回报”,突然接到了警方的电话。 这个预警电话,暂停了她即将转账的手指动作,也将她从“入坑”边缘及时拉回。先“投资”25万元,再追加100万元进去……如果不是及时止损,她的血汗钱将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被无情吞噬。 有投资意向的人群,往往容易走入投资理财类诈骗的圈套。不法分子通过各种网络金融投资诈骗平台来诱惑受害人进行投资,多以外汇、贵金属、证券等交易为主。 为了获得受害者信任,他们往往会建一个数十人的微信群,专门蛊惑一个投资人,把虚假的平台推荐给受害者,把跌率较高的股票推荐给受害者。最后利用投资者越亏越想回本的心理,蚕食受害者的资金。等到资金差不多耗尽时,他们再以平台维护为由,强制结束交易。 【套路小结】 ——投资理财类诈骗 针对此类诈骗,投资前要提高警惕,做到“三看”, (一)看官网信息:通过中国证监会网站等途径,查询合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信息; (二)看营业场所:非法的经营机构办公场所不仅没有经营资质,而且有大量的电销人员在进行电话营销; (三)看收款账号:合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只能以公司名义对外开展业务,也只能以公司的名义开立银行账户。如果收款账户为个人账户或与该机构名称不符,请果断拒绝。 圈套五:以“贷款”之名,竹篮打水一场空 临浦的李女士因为急需周转资金,看到有“贷款公司专员”前来添加微信,就加了好友。按照对方指导,她扫码下载了一款贷款APP软件,在里面填写个人资料、银行账户等信息,并申请了5万额度。之后对方声称只要成为会员,贷款可以无需等待实时到账,李女士信以为真,便向对方账号转账13万余元会员费,然而对方收到钱后就此消失。 信贷理财类中的贷款诈骗受害群体,通常以外来务工人员和个体经营者为主,作案手法上主要以电话推销和网络推送为主。表面上可以实时放款,但实际上却需要交纳各种费用,到头来还是没能解决资金需求。 其实,看到“无门槛、无抵押、低利息”这样的广告就要提高警惕了,更别提要安装来历不明的各类APP,即使能在页面上看到贷款额度,也有可能是不法分子在后台释放的“烟雾弹”。 【套路小结】 ——信贷类诈骗 (一)贷款要去银行或经批准的小额贷款机构; (二)最好是面谈相关贷款事宜,网络打款基本上不靠谱; (三)贷款明明是放款给你,一旦要“打款”,切不可盲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