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闻客户端讯 近年来,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场景开始出现了这项技术的应用。包括线下支付、系统认证等环节,甚至在不少小区,也开始推行人脸识别入户。 而在最近,业主小丁向记者反映,自家小区在进出的大门口,换上了人脸识别设备。所有业主必须进行人脸信息录入,刷脸进入小区,之前的刷卡不管用了。 “不刷脸就没办法进小区,那不想隐私泄露去录入人脸信息的业主怎么办?录入后相关信息能不能得到安全保障?”像小丁这样比较谨慎的业主提出了这样的质疑。那么,人脸识别是否为“刚需”,业主能否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呢?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小区门禁换成人脸识别 有业主直呼方便 也有业主表示担忧 小丁所在的小区是位于下城区的绿洲花园,小区的住户有1300多户。“这个月开始,保安就在门口提醒我们抓紧拿上证件去物业人脸录入,不然之后就进不去了。”小丁告诉记者,之前业主们都是通过刷卡进入小区,而这个人脸识别门禁设备用上以后,物业表示今后只能通过人脸识别进入。 在现场,已经有不少住户进行了人脸录入。只见他们站在人脸识别机器前,大概两秒左右,系统识别成功后门就开了,的确显得十分方便。不过,对于物业启用人脸识别门禁这个决定,业主之间有不同声音。 “你看我刚刚拎着两袋菜,人脸识别成功直接就进去了,换以前还要把东西放下,从兜里找一找卡,再刷进门。”在业主李奶奶看来,门禁采用人脸识别后,的确给像她这种情况的业主日常生活提供了不小的便利。 同时,包括小丁在内的一些业主认为,人脸信息属于非常私密的信息,应该把自主选择的权利交给业主,“最主要的还是害怕我们的人脸隐私信息保护不当,尤其是现在人脸涉及到一些支付、认证的环节。” 在小丁看来,关于人脸录入信息的储存、管理、保护,用户应当拥有知情权,“包括数据怎么加密、如何做病毒防护,还是会有一些担心,特别是服务结束到期后,住户的这些信息该怎么办?” 物业:刷脸门禁出于安全考虑 此前业主大会已投票通过 针对小丁反映的问题,记者找到了小区的物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仅使用人脸识别门禁,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之前像是业主遗失门禁卡的这类情况比较多,还有一些借卡、共用卡的行为,人脸识别就避免了这些情况的发生。” 此外,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先前在社区的牵头下,业主大会上对刷脸进门进行了表决。而根据物业管理条例,业主大会做出决定需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通过。“有超过86%的业主同意了此项提案,这之后通过招投标,引进了现在的技术设备。” “目前小区人脸识别设备是由杭州常运电子有限公司负责安装维护的。”对于小丁担心的问题,负责人则表示,小区的人脸录入信息储存在了该公司的服务器平台,一般技术人员没有查看权限。“另外,负责的公司成立于2004年,相关技术较为成熟,且每年也是阶梯性的提升,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 目前国家还未有人脸识别相关立法 不过,信息收集需经用户同意 实际上,小丁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脸识别在商业领域逐渐泛滥。 去年,一款人工智能换脸app上线后人气爆棚。使用这款软件时,只需上传一张正脸照,就可以随意将影视剧中明星的脸换成自己的。不过,也有用户担心,如果自己的信息泄漏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随后软件的开发商被工信部约谈,不少人也选择卸载了软件。 无独有偶,去年315晚会上,主持人曾做了一项现场实验,从观众席中随机选取一名观众,提取了他的微博照片,随后通过技术手段使照片配合进行了眨眼、点头等动作,验证后顺利通过了某APP的人脸识别。 那么,在人脸识别技术大量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后,用户的隐私安全该如何去保护呢?就此,记者咨询了浙江五联律师事务所的徐华律师,他表示,目前对于人脸识别,国家还没有相关立法。不过,人脸识别的收集方在信息采集前,必须要经过用户的同意,不然将涉及到侵权。回归到使用刷脸门禁的小区,在他看来,业主对于人脸识别是否录入具有自主选择权,物业应当进行协商沟通,而非一刀切。 另外,“相关技术公司则需要加强安保制度,此外还需要制定相应的隐私政策,以确保个人信息在合法范围内的正当使用。” 记者手记: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刷脸”的时代。对于人脸识别这项技术,一直以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像是绿洲花园推行的刷脸门禁,有人从小区安全、方便的角度说“欢迎”,有人从个人隐私保护的角度说“不要”,这些意见表达实际上都没有错。 对于小区物业来说,所有业主的权益和选择都应该受到尊重,除了刷脸外,刷卡等多元的方式也应当保留。毕竟,现阶段而言,还没有相关立法可以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全方位监管,公众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焦虑还无法消除。 另外,关于小区通过少数服从多数来推广人脸识别的应用,在现实中也存在着争论。需要承认的是,在技术推广中,并不能因为可能存在多数人愿意提供信息去换取安全或便利的情形,就否定其他人的隐私权。 更重要的,鉴于面部特征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唯一性与敏感性,一旦用户的“生物密码”被非法泄露或滥用,极有可能会危害其人身和财产安全。在去年4月,因为不愿意使用人脸识别,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了法庭,成为国内消费者起诉商家的“人脸识别第一案”。我们也期待,此类案件能对“人脸识别”信息采集和使用规定起到警示和推动效应,相关法律边界早日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