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普及
存在资金难点
为解决紧急救助难题,更先进的“互联网+”养老设备也开始在浙江多地试点推广。
2015年,嘉兴乌镇推出智慧养老项目,目前已覆盖全镇1.57万老人。每户老人家中都装有智能居家照护设备和SOS呼叫定位装置,通过互联网远程管控。每名老人手腕上则佩戴着一个红色手环,只需按下手环按钮,24小时值班的平台管理人员就可收到警报,并第一时间与家人或村委会取得联系,实现及时救助。
最近一次成功呼叫发生在今年元旦凌晨3时,乌镇陈家村81岁的沈大妈在去卫生间时中风倒地,老人下意识按动了手腕上的报警按钮。数秒钟后,乌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监测大屏就闪烁起一盏红灯,定位为沈大妈家。10分钟内,接到报警的村委值班人员便赶到老人家中,及时送沈大妈就医。
杭州市西湖区还试行红外线传感设备。设备共有十余个组件,分别安装在入户大门、卧室、床头、灶台等位置。可根据老人生活规律设定监护时间,由红外线感应老人行动是否正常,如果老人未在正常时段下床、行走,系统就会自动联系家人、社区或医院及时救援。此外,可监控老人睡觉时健康状态的智能床垫,可在老人摔倒后自动报警的震动感应装置,可远程测量血压、脉搏、心电指标的穿戴设备也在试点当中。
然而,智能设备也面临着普及难题,一是使用费用较高,比如红外线传感系统每年租金为1500余元,不少老人觉得太贵。如果由政府出资推广,单个社区就需投入上百万元,全镇(街道)范围更需投入千万元资金,财政压力较大。即便由政府免费安装,部分老人也存在抗拒心理。比如翠苑一区就有10个免费使用红外线系统的名额,却只有5位孤寡老人愿意安装。社工李艳艳解释,由于装置较多,老人容易误认为是一种监视器,不愿安装。有的老人则怀疑设备功能,更愿意信赖社工上门和邻里互助,“相比冷冰冰的仪器,老人确实更喜欢面对面吃饭,手牵手聊天。这就需要更多市民参与进来,成为居家养老志愿者。”
养老护理服务
呼唤社会力量
升级养老设备的同时,建设志愿者队伍、培养护理人员,发起“邻里互助”、“银龄互助”等活动也是居家养老体系的重要一环。杭州俞大伯及时获救便得益于“邻里互助”活动的开展。
为更好照顾高龄老人,大木桥社区在2013年发起“邻里互助”,让年轻居民结对帮扶高龄老人。俞大伯的邻居便是一位“邻里互助”志愿者,时常关照大伯生活,每天敲门问候,发现情况及时联系社区。这样的“邻里互助”模式,在该社区还有十余对。在杭州全市范围,“邻里守望”志愿者已达10万多人,通过帮扶空巢老人,慰问困难家庭,将小善大爱点滴汇聚。
浙江全省还开展了“银龄互助”活动,由年纪较轻的中老人照顾高龄老人。2016年,全省共培育“银龄互助”协会3万余个,年服务老年人300万人次。成立养老志愿服务队伍近1.8万支,登记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56万人,有力补充了养老护理力量。
由社会组织运营管理的养老日托中心,也逐渐承担起居家养老的重要作用。今年2月,大木桥社区开办了爱乐聚老年食堂,不仅解决了俞大伯等老人的吃饭问题,还提供助医、助浴、助行等服务,有望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常态化。
黄元龙表示,目前全省已有居家养老专业服务机构9000多家,每年服务290万人次老年人,“只有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孝心回归,爱心参与,才能找到一系列破解养老难题的有效方法。” |